重生2014:大國科技之巔

第1215章 ‘超光速航行’與‘如何剎車’(求

即一顆大質量天體的附近區域。

但它的出口卻是不固定的,利用這項技術航行會讓飛船最終隨即出現這顆大質量天體的希爾球半徑內。

這對於利用它的文明來說很顯然是必然要解決的難題,否則這項技術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

一開始徐川想的便是將兩顆恆星‘連線’起來,既可以解決超光速航行技術出口不固定的缺點,又可以實現恆星跳躍技術,快速的前往其他的恆星系。

但確認做不到兩個星系間實現超光速航行後,他轉而將目光放到了如何確認恆星系內的出口點上。

而對於太陽系和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理論來說,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也並不是很難。

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臨界點超光速航行技術在藉助恆星的時空曲率進入宏觀性的隧穿效應後,其跳躍的路徑受重力梯度約束。

這意味著它不僅需要恆星這類大質量天體作為節點,而且還需要避開行星的重力干擾。

比如在太陽系內航行,需要避開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這類行星與大質量天體。

這是它的缺點,但恰好也可以轉成優點!

即利用行星的重力井來對正在跳躍超光速航行過程中的飛船進行干擾,將其從宏觀性的隧穿效應‘摘’出來。

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為超光速航行過程的飛船處於宏觀性的隧穿效應,在跌落回正常形態的時候會因為引力、慣性等各種因素而直接損壞。

打個很簡單的比喻,如果將超光速航行的過程看做是一輛正在高速路上以200碼的速度行駛。

正常情況下你要停下來應該要‘踩剎車’讓車速慢慢的降低,最終停止。

大質量天體引力效應會在希爾球半徑隨著距離的增加而逐漸衰落,其過程就相當於踩剎車。

但如果你用行星來干擾這個過程,讓其半路停止。這就相當於在高速路上直接裝了一個‘破胎器’或者說放了一顆‘巨石’

當高速行駛的車輛從破胎器上壓過去,或者是撞上這顆巨石的時候,結果必然是車毀人亡。

如何讓超光速航行的飛行器能夠半路剎車還不車毀人亡就是這項技術中的另一個核心關鍵點。

一開始的時候徐川想的是透過‘裝甲’和‘緩衝’硬抗行星的干擾。

因為在脫離結構宏觀性的隧穿效應的時候,飛船承受的壓力比太平洋海底的壓力更大。

因此船體結構需要極其堅固。即使是微小顆粒(如一毫克沙粒)以近光速撞擊也會釋放相當於7600萬噸tnt的能量。

但很顯然,單純的‘裝甲’和‘緩衝’結構對於超光速航行的飛船來說遠遠不夠。

畢竟就算是飛船能夠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飛船在脫離宏觀性的隧穿效應的時候也會因為會超光速航行過程中積累的高能粒子(如宇宙射線)在減速時會劇烈釋放。

其威力理論上來說遠超人類製造過的最大威力的武器‘沙皇炸彈’。

這需要額外的防護體系,單純的裝甲根本就無法抵禦如此巨大的能量衝擊。

幸運的是,在這方面他也有研究。

早在可控核聚變技術完成的時候,他就提出過等離子體·電磁偏轉護盾理論。後續更是在星海研究院、海軍裝備處、楚江大學、華科院等研究單位的支援下有了一定的突破。

不過遺憾的是,突破的僅僅是磁極化子·電磁護盾生成器。等離子體·電磁偏轉護盾技術目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單純的磁極化子·電磁護盾技術並不足以防禦飛船在脫離宏觀性的隧穿效應的時候積累的高能粒子轟擊爆炸。

當然,現在研究這些東西還為時過早。

畢竟引力與時空-共振時空曲率超光速航行技術目前還只是一份理論而已,這份理論是否正確都尚且未知,更別提實際應用了。

現在應該要做的,是驗證這項技術是否真的可行!

合上手中的稿紙,徐川將其立起來在桌上‘頓了頓’整理平整後放進了抽屜中。

長舒了口氣,他向後靠在椅子上伸了個懶腰,活動了下因為久坐而有些發酸的腰椎和肩脖,腦海中思索著該如何驗證這項技術。

“讓我想想,最穩妥的方式應該是將在太陽和太陽系的邊疆也就是奧爾特雲附近分別佈置一臺激發裝置和一臺接收裝置,但這個距離未免有些太長。”

“.接收器放到木星軌道上如何?木星是太陽系中除太陽外質量最大的天體,也是最有可能透過行星的重力井來對正在跳躍超光速航行過程中的‘粒子’進行干擾,將其從宏觀性的隧穿效應‘摘’出來的天體。”

“唯一的問題就是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時間,以確保進行實驗的時候太陽和木星之間沒有其他的行星。不過這個還是挺容易的。”

“就這麼辦好了!”

思索著,徐川臉上露出了一個笑容,轉而又想到另一個問題。

“驗證實驗是放到火星地球化工程裡面好呢?還是放到crhpc機構呢?”

思索了一會,徐川決定將驗證超光速航行技術可行性的實驗最終放到crhpc機構進行。

無他。

因為crphc機構是華國全權掌握的研究單位。

儘管如今吸納了全世界各國的物理學家在一起研究推進物理學的發展,但環形超強粒子對撞機卻是華國全資修建的,擁有百分百的掌握權。

儘管理論上來說驗證超光速航行技術不需要用到大型強粒子對撞機,但它卻需要全世界物理學家的支援。

畢竟理論僅僅是理論,要將其轉變成應用,還是離不開各種科研裝置、人才以及經費的支援的。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驗證超光速技術可行並不意味著就能實現超光速航行技術。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如果是後者,他肯定更傾向於由國家單獨出資單獨設立一個研究機構來研究和推進。

單純的驗證,那就無所謂了。

ps:月底了,求個月票~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