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畤境內五臺山三十二座大寺,我準備親自再去拜訪一遍,想向司空借三百甲兵,直接把這裡的幾千難民,護送進山,分別安置,順便跟各寺借糧。”李逸笑著道:“他們不借,你準備派兵動刀嗎?”
“應當用不著動刀,三百甲兵,足夠讓他們清醒和大方。”
“要真有不識時務的呢?”
馬周輕笑,“劉司戶佐在縣衙多年,甚至他爹當年也是繁畤縣司戶佐,後來率子弟響應聖人,從龍入關,劉司戶佐對各寺的情況很瞭解,
這些寺廟這些年,都有不少案子,有侵佔民田的,有放高利的,甚至是傷人、人命官司的,
許多案子被壓著不了了之。”
李逸聽明白了,以前嘛,地方縣衙跟這些大寺關係很好,特別是涉及到跟一般小民的官司,縣裡都會維護,不管是收了錢,還是顧及寺院的人脈關係,
一般的事情都是儘量和稀泥,偏向他們的,甚至一些案子,也是直接壓著不處理。
但馬周現在是攝縣令,他可以再重啟這些案子,不是辦不了,只是以前不願意辦。
可如今誰不給馬周面子,那馬周也可以不給他面子。
“你自己把握好尺度,別急。”李逸交待了幾句,他向來是對和尚們沒太大好感的,尤其是這個時代的寺院,越是大寺,越發的不務正業,一個個富的流油,藏汙納垢。
歷史上幾次滅佛,可不冤。
“我會把這事辦好的,出了事某一力承擔。”
李逸任命他代縣令之職,哪怕現在是臨時的,但這也是個難得的機會,從武安王尉這樣的幕僚,到如今的縣令,只要他能幹出成績,那就算不能轉正,到時放一個縣丞、縣尉總是大有機會的。
馬周沒打算混一段時間,他想要幹出成績來。
“你大膽去幹,真有什麼事,也是我擔著。”李逸笑道。
馬周告辭。
李逸低頭,繼續在紙上畫圖。
紙上,是拋石車的圖紙,但不是傳統的人力拉拽或彈射式的,而是配重式拋石車,
這種拋石車可以更節約人力,甚至更精準。
要知道,有的配重式拋石車,歷史上甚至能拋射九百多斤的彈體,威力巨大。
李逸現在畫的這款,是吊杆長約十五米,平衡重錘為十噸的,能將二百斤的石彈,拋射約三百米的距離。
這種拋石車不是最大的,但也已經能達到七梢重砲的威力了,但卻不需要二三百人牽引。
只需要一個十人左右的班組就能操作。
甚至是他的配重、吊杆、石彈等,都可以採用標準式的,這樣就能讓射擊更精準,而不是二三百人拉拽很難有精準性可言。
這種砲,中國古代也有。
南宋時,蒙古人軍中大名鼎鼎,號稱回回砲,據說就是蒙古軍中的阿拉伯回回工匠傳入。
拋射二百斤石彈,射程三百米,這玩意效能上甚至已經超越七梢砲了,絕對的大殺器。
不過李逸看著自己的圖紙,一時半會,估計是趕造不出來了。
而且砲需要有一定數量,才能發揮很大的殺傷力,彌補精準不足的弱點,得靠齊射覆蓋打擊。
還是先造一些小點的先,李逸重新畫圖,那些重砲雖猛,但工匠們以前沒造過,估計沒個兩三個月都造不出來一臺。
還是先造小點的,
發射石彈重一百五十斤,射程約二百五十步,石彈重量少五十斤,射程還增加了幾十米。
相比之下,此時的七梢砲,用二百五十人拽,二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九十斤。
九十斤石彈,射程五十步,對比一百五十斤石彈,射程二百五十步,確實相差有點大。
一臺砲車,還能少用二百多人。
一個配重箱,就能取代二三百人,這絕對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發明。
不需要什麼精密的零部件,直接就地取材,伐木就能製造,再加上沙、石配重,就能造出這些攻城利器。
李逸提筆又畫了一款更小一點的配重投石車,發射六十斤的石彈,射程二百米左右。
在沒有火炮的時代,這玩意比起傳統的人力拉拽的投石車,那可上了不止一個檔次。
頡利可汗,
可以第一個嚐嚐這種配重式投石車的威力。
這東西傻大粗笨的,也沒啥高精密的,會造傳統砲車的工匠們,摸索一番,應當也能造出這種新砲。
不能再叫回回砲了,當然也不能叫法蘭克式。
李逸看著幾張草圖,
取名無逸砲,
還是紅衣大炮,或是神威炮,或是將軍炮,
紅衣神威大將軍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