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文殊菩薩原來是龍種上尊王佛,他在海里度眾生,後來他來到五臺山傳道,從龍宮借來了清涼石,五臺山才變成了清涼山。”
繁峙城頭,李逸對幾位劉弘從五臺山請來的僧人道,這幾位都是大寺的管事僧人,負責莊院錢糧這些的。
劉弘親自跑了一趟山裡,向三十二家大寺,挨家挨個登門拜訪,提出想借點錢糧,並暫時安置點百姓在他們的寺院、莊田。
可大多數都是各種推脫,只有七家寺院派了人來。
他們都只是送了幾車糧食,和一點錢絹。
這點東西,塞牙縫都不夠。
“諸位大師,文殊菩薩都能從龍宮借來清涼石,清涼山上的一眾寺院,就不能也借我些糧食嗎?”
“這也是普渡眾生,救世濟民啊。”
“我是借,不是向你們勸施募捐,說句實在點的,若是朝廷不能擊退突厥,若讓頡利可汗奪取了代州忻州,那以後五臺山還能再清涼嗎?真當突厥人不會進山搶掠?”
李逸說完,擺了擺手,讓馬周和劉弘帶他們去商議借糧事宜了。
五臺山、恆山都有許多寺院,不少寺院規模不小,擁有不少寺產,此時也有不少儲糧,李逸找他們借糧,也是無奈之舉。
哪怕有霍玉替他去江淮一帶採購糧食,可千里迢迢,哪怕有南北大運河的便利,一趟下來也需要很長時間,到了河北,又還得翻越太行山。
一支支兵馬,正開拔出城。
李逸的縱深多層次防禦體系,得到了眾將支援,頡利不來則已,若是來,那絕對是數萬大軍前來。
萬一雁門城沒守住,那頡利破了雁門後,更是會全軍撲來,那可就是十萬以上的大軍。
這座繁畤城,雖然北枕滹沱河,建立在南岸的高崗上,但畢竟是座小城。
西望長安,
仍沒等來蒲州太子李建成的軍令,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自己上了。
城裡,
輔兵、工匠,正在劈樹鋸木,打造砲車。
攻城必起砲,守城同樣嚴重依賴砲。
砲,主要還是人力拉拽的拋石車,七梢重砲,能拋射三百斤的石彈,但需要二三百人拉拽。
也有如弩車一樣利用彈力的彈射投石車,也稱弩砲,彈射的石彈就要輕不少。
越是大城攻防戰,越離不開砲,尤其是重砲。
守城方最大的倚仗就是高大的城牆,而攻城方的雲梯、衝車、盾車、壕車等都是對付城牆、壕溝的,
那些攻城器械,往往會披覆生皮牛,一般的箭弩都沒什麼殺傷力,只能用投石車、重弩車打擊。
城內工匠、輔兵正在加緊打造砲車,而城外也在忙碌著,三座城門外,都在趕工加築甕城,並在城門護城壕溝對岸,再修築一座邏城。
而在那道護城壕溝外,士兵們正在埋設尖木樁。
在距離城牆僅八尺寬處,
一根根腿粗的木樁斜斜的深埋地中,然後上頭削尖,高出地面半米,埋設五道。
這些尖土樁也被稱為鹿角,在這五道尖樁之外,士兵們還在擔木夯築土牆。
這道土牆也並不算高,半人高而已,被稱為羊馬牆。
三丈二尺高的城牆、五排鹿角尖樁,一道半人高的羊馬牆,然後是兩丈寬一丈五深的護城壕。
如果時間上來的及,
李逸還計劃在護城壕溝外,再安排上五排鹿角尖樁、半人高羊馬牆,然後再撒上蒺藜,甚至還可以再挖上許多陷馬坑。
不過時間上可能來不及了,突厥人不可能不來。
城週三裡,
繞城一週,這麼幾道防禦,其實也挺費時間的,但現在多流點汗,戰時就能少流許多血,
每一道防禦工事,都不會是無用功,敵人需要層層推進,守軍就可以利用城牆居高臨下殺傷敵人。
也可以出城作戰,背倚城池。
劉世讓在雁門城,去年頡利率十萬人攻城,李大恩堅守了一個多月,如今頡利率更多兵馬來攻,劉世讓守雁門更是已經守了三個多月。
這既說明李大恩和劉世讓都挺擅守,也說明雁門城防禦工事很強,
側面說明了頡利和突厥人是真不擅長攻城。
李逸現在準備了四城五堡一關,頡利更得頭疼了。
天越來越炎熱了。
都說遊牧部族不喜酷熱,
李逸也不喜歡,更不喜歡在這種暑熱季節打仗,光是披上全甲就能悶一身汗,更別提披甲戰鬥了。
這個季節,讓攻守雙方的戰鬥力都下降了不少。
晚上,
馬周來向李逸彙報,說那幾家大寺管事僧已經口頭答應,願意出借一批糧食,最少的願意出八百石,最多的願意出三千石。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