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那藥在哪裡?”“你想去拿?”
“是的。”
對於疾病,阿倫心中湧現出一種痛恨,縱然自己的姐姐已經離世,可一想到這樣的惡症還有藥可醫,他就覺得暢快。
蓋里斯搖了搖頭。
“我給你說了地方,你知道怎麼去嗎?這一路上,你曉得當地的語言,能和當地人交流嗎?就算你到了地方又怎麼樣?你認得出來長什麼樣嗎?”
但緊接著,蓋里斯又說道:“你現在還年輕,所以有著許多時間,去學習那些,而我能教你。”
這前一腳,蓋里斯還在否決,結果後面一句便峰迴路轉,讓阿倫有些喜出望外。
許多的宗教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其實已經無所謂了,當阿倫意識到自己手中的東西,或許只是俗人的迷信時,他對這些就不感興趣了。
但蓋里斯卻是真實無虛的,不論是先前叫十字架消失的奇蹟,又或者耶路撒冷到處都是被他治癒的病人。
可以說,阿倫確信,自己生活中一切向好的改變,都脫離不了蓋里斯的影響。
如果說,這不是奇蹟那什麼是奇蹟?
因此,縱然先前還認不出蓋里斯,可當他認出蓋里斯的那一刻,便對蓋里斯充滿了信任與崇拜。
蓋里斯說有藥可以治病,那就必定存在這樣的藥。
若是能在蓋里斯的幫助下,取得治療疾病的藥品,對他來說也算是彌補自己內心的一些空缺。
……
隨著時代的推進,宗教的哲學觀點,也會不斷的發生變化。
但其實不論怎麼變化,有一些東西,都是始終如一的。
即便是所謂的解放神學,其終究是天主教的一支。
這意味著其不僅要對主流的天主教神學予以承認,並且要發揚光大。
固然有著其解放的一面,也難以逃脫其神學的一面,不可能去否決自身理論體系的基石。
至多,對一些有悖於科學的部分,儘可能的去避而不談。
說到底,宗教是人苦難精神世界的安慰劑。
當然、放在後世21世紀,解放神學的許多內容,或許會顯得不夠進步,但放置於12世紀的話,又會格外鼓舞人心。
耶穌在傳道初期便宣稱:“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蓋里斯便宣稱:耶穌治癒病人、驅逐汙鬼、潔淨麻風,這些都不是孤立的奇蹟,而是天國權能介入世界的標誌。
預示最終完全的恢復與醫治必將實現。
治癒疾病更不僅是靈性或神蹟的展示,而是宣告神站在貧窮與被壓迫者一邊。
蓋里斯也同樣是身體力行的如此做著。
他每一次醫治病人,都是對社會不公與宗教排斥的抗議;對病人尊嚴與完整人性的肯定;對天國正在窮人中間展開的見證;對宗教“必須參與解放”這一使命的呼召。
但現實終究是現實,人並非是單純活在由想象構成的世界。
由澱粉發酵烘焙而來的麵包,終究不可能因為神父的幾句經文,便化作蛋白質。
因此,蓋里斯除去講經外,還需要真切的傳授那些,能夠將物質轉變性質,從而治癒疾病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