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馬鐙和馬掌,李念對蜂窩煤更加在意,他仔細講道:“將它打碎成粉,找來黃泥,以石涅佔八成、黃泥佔兩成的比例加水進行混合。”有工匠拿著竹簡在認真記錄,李念又道:“‘八成’和‘兩成’不是其重量分別為八為二,而是從大小上。混合時要攪拌,使石涅和黃泥混合均勻,到混合出來之物能被捏成團時為止。”
“接著再用這個煤球機將它們做成一塊塊的蜂窩煤。”
製作蜂窩煤可能最有技術含量的就是這煤球機了,但這東西對這些少府的工匠來說,看上幾眼就能琢磨出該怎麼做。
木棍指向最後一幅圖,“將製作好的煤球放在通風有太陽的地方晾曬,將其晾乾,便可以了。”
李念想起他小的時候,家裡也是用煤球,尤其是冬季,父母總要到鎮上買很多煤球,只是後來通了天然氣,煤球就買的少了,製作蜂窩煤的人家也不再做了。
現在來到這世界,可能再也見不到父母,他在大秦做某些事其實也有著為在另一個世界的親人積攢功德的想法。
眾工匠聽完,一工匠問道:“公子,這煤球可以燒?為何其中要弄出這些孔?”
李念解釋道:“當然可以,弄出這些孔……”
本想說這是有利於空氣流動,讓燃燒更充分,但想了想,李念換了個更容易被工匠們理解的方式。
“諸位在燒火時,可曾發現將柴聚於一處,燒出的火不大,倒是讓柴分散一些,各自間留有空隙,反而能燒出更大的火?”
李念不提,沒想到,現在一提,諸位工匠一回憶,發現還真是,儘管他們這麼多年都是這樣在做,但幾乎無人深想過,都當作一件司空見慣的事。
往日未嘗留意,今日聽公子提起,細細一想,這是為什麼呢?
用了那麼多年,才發現他們並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李念之所以很細緻地講這些,不僅是想讓工匠們更好去做,也是想啟發他們的科學思維。
靠李念一個人在這時代想推動科學和技術進步,太難了,還需要更多人同行,而這些少府工匠是這時代頂尖的技術專家,未必不能變為大秦科學和工業開啟的領路人、奠基者。
他準備向始皇提議,每隔一段時間給少府的工匠們上上課,解答他們遇到的一些疑惑,最好是在紙造出之後。沒有紙,依靠竹簡記錄傳播,還是太麻煩了。
一工匠道:“所以這煤球中的孔是同樣道理,能讓火燒得更大?”
李念點頭道:“正是,此物製作簡單,燒出的火更大,且不會像直接燃燒石涅一樣,產生許多煙塵,由於加入了黃泥,還可減少對石涅的消耗,降低其價錢,讓更多人能用得起用得上。”
“煤球燃燒後留下的煤渣,還可用來鋪路、製作水泥等。”
方才問牛蹄能否釘掌的年長工匠道:“公子是想以此物作為一種新柴供天下人使用?”
不待李念說話,年長工匠自己又道:“若石涅能供得上,公子此法將大善天下,能活不知多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