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篆書改為簡體字倒是簡單,他一個人便可完成,可推行卻不是他單人能做到。
別人用了這麼多年,已經習慣了的文字,你說換一種就一種,你算老幾,憑什麼?雖然可以讓始皇以政令強制推行,但人心的不滿卻難撫平。
人大多都有驢脾氣,逆著毛捋,哪怕真是為他好,也可能會踢你一腳,只有讓他們認識到這確實有益,把毛順了,事才好辦。
在大秦這個絕大多數人是文盲,唯有一少批人識字的時代,推行文字統一,首先就是向這些識字之人推行,讓他們接受。
而來參加咸陽大考的人雖說不是天下所有的識字之人,但也佔了其中重要部分,得到他們接受認同,向全民推行自會事半功倍。
反之,不得到這些人認同,單以政令強制推行,最終可能會成功,卻會讓天下生怨。
李念原本的打算是尋個機會向始皇陳說此事,讓始皇召集天下百家,他再親自登臺為百家賢才們講說簡體字的好處,使百家學派接受他的簡體字計劃。
未想始皇想出了咸陽大考,不用他提,咸陽大考已可將天下賢才召集過來。
除推行簡體字外,為每一個字註上拼音、編纂字典和教材也需要這些人幫助。
不然,那麼多字,讓李念一個人一個字一個字的注音過去,還編成字典,得用多久?
至於他這些想法,來參加咸陽大考的百家人才可能不答應,李念也有解決辦法:
既然你們儒家不願意參加字典和教材編纂,那本公子只好去找墨家的賢才了。
你們儒家也不想看到字典的註釋和教材上全是墨家之言吧?只需這麼一說,但凡這時代的儒家不傻,保準會立刻送大批儒生過來。
因為明眼人都可看出,字典和教材必然會成為日後教學天下的通用之物。
他們不在上面留下痕跡,就會被其他人佔據,那還有他們傳學授道的空間?
因此,他們不僅不會拒絕參與字典和教材編纂,反會去爭搶編纂權,希望承擔更多的編纂內容,在上面留下自家學派更多的話語。
同時,咸陽大考還為李念帶來了另一好處,師資力量。
這時代識字的人太少了,而他想要推動大秦的某些變化,一個人是完不成的,他一個人是能造幾艘航母,還是能修幾條鐵路?
必須培養出一批具有相當文化水平的人。
可這些人怎麼培養出來?
光靠他一人去教,那能教多少人,得教到什麼時候,又得多累?
因咸陽大考聚集而來百家賢才雖比不上他這個後世人見多識廣,還腦帶搜尋引擎,但他們已是這時代最有學識的一批人。
就算他們教不了自然知識,但能教一教讀書識字也是極好,能減少他的負擔。
且未必教不了自然知識,如墨家,在自然學說方面已有所成,再受他指點,定能更進一步,教授些簡單的物理知識,當是不難。
不正是一批合適的老師來源?
李念提筆又寫了起來,他要上書始皇,對於那些不願當小官或參考成績不佳的賢才,可以讓他們來他這裡。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