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晟武二十八年三月,楚濟邦在皇宮之中找到了一封由楚世昭親筆所書的遺詔,他仔細翻閱,不由涕流滿面。】
【使人難以想象的是,楚世昭留下來的卻是一道罪己詔。】
【“朕以涼德,復承大統,中興天下,本意與萬民休息,用還祖宗之舊榮,以民享德,安以永樂。”】
【“然,四虜紛爭不平,遂致南越猖寇起而屠欽州,是朕失察,夫本我屬夷,流氛原吾赤子。”】
【“若使撫御得宜,何敢逆我顏行。”】
【“後,以大將藍殊定河內,威加四海,卻使黎庶顛連,禍連萬民,加以伐無道者。”】
【“地方復遭蹂躪,生靈又罹湯火,實痛心切齒,其何以堪。若不大加剿除,宇內何時休息。”】
【“興兵則窮民,朕之罪矣。”】
【“若朕崩故,依昔年之舊,勿加奢靡之道,輕葬。”】
【“亦願吾兒,兄友弟恭,勤政節儉,藏富於民,然天命自有所屬,不求天下有百代之運,但求七世餘烈,不墮萬眾所期也。”】
【晟武二十八年四月,楚濟邦在朝堂之上身著青衣,他沒有按照楚世昭的遺願,草率輕葬,也沒有立刻上位登基,而是先為楚世昭守孝,以監國的身份處置朝堂事務。】
【同月,楚濟邦雖然承認了東周王朝是繼任前周王朝的朝代,但並不認為楚世昭需要進前周王朝的祖祠,祭拜陪祀前周的列祖列宗。】
【“二代從父,國之初始,當先立禮,唯有禮法正觀,方才人和、心定,上下而安。”】
【在楚濟邦的觀點中,楚世昭所建立的東周王朝,並沒有藉助前周王朝的力量,這並非屬於中興舊朝的例子,而是建立了全新的秩序,固然前周和如今的大周是有前後繼承的關係,但這本質上不是舊有的王朝,故此,在這其中應當有所區別。】
【楚世昭是為東周高祖皇帝,而非前周世宗皇帝,這是楚濟邦堅持認為的事情。】
【於是楚濟邦和群臣之間展開了在‘禮儀’觀念上的爭執,楚濟邦要求以楚世昭為祖,單獨為東周一朝開廟行祀。】
【這就是他為什麼要為父守孝,不願意立刻繼承皇位,以監國處置政務的道理。】
【晟武二十八年四月中旬,長安出現了數以萬計的百姓,為駕崩的楚世昭守靈,家家戶戶披麻戴孝,滿城子民白衣而行,群臣最終妥協了楚濟邦的做法。】
【晟武二十八年五月,楚濟邦親自為自己的父親晟武帝楚世昭抬棺,諡號《開天濟世立道承德大聖至神仁文義武成功祖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晟帝陵。】
【而楚濟邦確定了新的禮法,將楚世昭立為後周王朝的祖皇帝后,還是沒有立刻繼承皇位,成為名義上的‘皇帝’,在他看來,他認為自己才幹能耐並不出眾,無論是仁義還是武業,文成還是品性,都不如自己的父皇,不應倉促繼位,當守孝三年,以顯德行。】
【於是,在楚世昭駕崩後,楚濟邦沒有使用‘以日易月’這樣取巧的辦法來為自己的父皇守孝,他繼續沿用了晟武這個年號,守孝長達三年之久,就如同尋常的百姓一樣。】
【晟武二十九年三月,楚世昭盛葬於晟帝陵。】
【楚濟邦覺得自己的父皇功德蓋世,若是就按照父皇的意願草率下葬,豈不荒謬?】
【但是這又違背了楚世昭的遺願,因此他決定父厚葬之,而他的喪事則一切從簡,以此彌補。】
【這便是‘父葬子還’的故事。】
【楚濟邦自幼為諸子之長,對待弟弟同樣至真至誠,在楚世昭駕崩的事情上,又贏得了諸多弟弟的好感,於是沒有什麼人對他的繼位有什麼意見,何況楚濟邦本身就是嫡長子出身的正統繼承人。】
【在位初期,楚濟邦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延續了‘萬國來朝’的朝貢制度,自身的日常出行卻是極為的節儉。】
【晟武三十年十二月,守孝的時間終於來臨了,群臣為楚濟邦推出了來年的諸多年號。】
【楚濟邦最終敲定了新的年號為——《承樂》,寓意是希望能繼承、傳承楚世昭建立的基業,讓百姓延續晟武以來的局面,人民安居樂業。】
【“朕沒有什麼太大的志向,只是不想辜負父皇的期望,先父所創下的基業。”】
【楚濟邦的作風延續了楚世昭的寬厚,他樂於接納群臣的進諫,同時修整武備,設立了有序的防線,卻不主張對外挑起戰爭,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這很好地繼承了‘晟武之治’的輝煌。】
【承樂二年,太后陰媚鈺在宮中日思先帝成疾,不久後同樣病逝,在母后的要求下,楚濟邦將二人合葬在晟帝陵。】
【陰媚鈺孝順賢德,早年經歷了許多不平之事,行事低調又出身微寒,因此更加體恤百姓疾苦,雖不為人知,可是深諳《後周書》的後世之人,普遍認為陰媚鈺是一代賢后,而且在亂世之中和楚世昭建立了深厚無比的情誼。】
【兩人夫唱婦隨,引為美談。】
【故劍情深,就是二者之間最為長情的見證。】
【也就是在父強母賢的情況下,楚濟邦繼承了父親楚世昭對百姓的寬厚,思慮深遠的大略,又糅合母親陰媚鈺知禮守節的賢德。】
【承樂帝楚濟邦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其在位17年,重德治,興禮儀,勵精圖治、寬仁節儉、愛民重農,使東周社會再度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將晟武帝時期創立的‘晟武之治’再度延續,亦稱“晟樂盛世”。】
【這是繼‘晟武之治’後,承樂帝採取的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國家出現盛世的局面。】
【當時計程車人們,大多認為承樂帝的才能在‘三代以下,可稱賢主!”。】
【然而在父強母賢的美滿生活下,這也讓承樂帝對於感情之事頗為執著,終其一生,承樂帝獨寵楊方之女楊鳶,重視這段青梅竹馬般的感情,使得承樂帝僅僅只有一位兒子。】
【承樂二十年,承樂帝楚濟邦駕崩以後,是為‘周文帝’,隨之傳來的噩耗便是他的皇后楊鳶在同年月末隨之病逝,他們的長子楚宗謙年僅十二歲就要繼位。】
【承樂帝楚濟邦委任了四位才能各異的輔政大臣來輔佐楚宗謙的統治,他們的名字分別叫楊脩、陸廣、屈於和、徐靖文。】
【可是這四位輔政大臣都是以文治見長,這引發了文強武弱的全新格局,尤其是在楚宗謙極為年幼的時候繼位,這四位輔政大臣直接攬得了朝政大綱,文臣勢力空前強大,使得皇威旁落。】
【很快,四位輔政大臣一致認為周室宗親的權力過大,在各自藩地頗具賢名,可是這樣的勢力影響了國家的正確統治,四人都主張削藩。】
【楚宗謙在茫然無知的情況下,這四位輔政大臣就為他做出了決斷,首先是去掉了在晉陽一帶駐軍的李晟明所握有的兵權,將其召入長安,以欲加之罪,處死了李晟明。】
【大周王朝內的宗室關係錯綜複雜,他們認為要削藩,必然先削掉勢力最大,兵權最廣,朝堂關係之中與兵權最為緊密的楚濟民。】
【李晟明侍奉三朝,於危難之中和楚世昭攜手大破漳河之戰,在安定北方之上,功不可沒,面對朝廷的召集,自然也沒有設防,他輕甲單騎入京,卻為人所害,在詔獄之中,已是白髮叢生的他只是揚天長笑了三聲。】
【他想明白了其中的緣由,也知道如今的他已是死局,過往之事,如走馬觀花,這讓他想起了曾經和楚世昭四處征戰的日子,好生懷念。】
【“老夫一生行事,無愧高祖,無愧先帝,爾等奸佞,欲加之罪又何患無辭。”】
【“想來,這應是與高祖一聚的日子了。”】
【“若是能同陛下再徵沙場,更是快哉!”】
【獄中白髮的李晟明宛如看到了當年威風凜凜的自己,想到了那個微笑著向他伸手的楚世昭。】
【回頭看去,李晟明想了想,自己為楚世昭拼盡全力,為東周朝廷赴湯蹈火,到底是值還是不值,到底悔還是不悔。】
【他的答案是值,也不悔。】
【“諸君,我來遲也。”李晟明望向獄中的牆壁,決意以死明志,保全清白。】
【而李晟明也已經想到了那個正在為他斟滿一壺酒,笑著賠罪的楚世昭了。】
【老子這輩子可算是對得起你了。】
【若是真有黃泉,你可要記得自罰三杯。】
【李晟明在獄中坦然赴死。】
【在李晟明獄中自盡不久後,東周朝廷認定了楚濟民在魯郡內私藏盔甲一案,便將其打為‘謀反’,召集各地的大軍剿滅楚濟民。】
【李晟明的弟弟李晟權同樣被打為了反賊,他藉助李氏在晉陽的底蘊,說服了當地的藩王楚濟鉞,集結了三千多人的舊部起事響應,以圖自保。】
【而李晟權雖然才能不及他的父親李瑾,兄長李晟明,但是在晉陽仍具有一戰之力,並且很快就修書一封,希望楚濟民認清局勢,起兵反抗朝廷的屠刀,他作為楚濟民的舅舅,在這個時候也只能拼死一戰,為楚濟民拖延足夠多的時間。】
【李晟權清楚地認識到東周朝廷之所以要處死李晟明,削弱李氏的兵權,其根本目的是削藩,是想要置楚濟民於死地。】
【因為他們作為楚濟民的外戚,原先就是楚濟民在外的重要力量,一旦削藩,李家必然是支援楚濟民的一股重要力量,先解決掉了李氏,解決楚濟民就容易的多了。】
【可是東周朝廷太小看李氏的力量了,認為李瑾辭世和李晟明被處死後,他們李家就失去了支撐。】
【李晟權雖然是三李之中能力最差,最不突出的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完全沒有組織反抗的能力。】
【楚濟民見狀,也沒有選擇坐以待斃,在晉陽、大同一帶爆發戰事不久後,也在魯郡起兵。】
【而其他的藩王,看到楚濟民起兵後,也想清楚了東周朝廷想要對付的是宗室,想要對付藩王,如果楚濟民身死,朝廷的屠刀一定會落在他們的頭上,於是很快都舉旗反抗東周朝廷。】
【史稱——《四國之亂》。】
【就藩於魯郡的楚濟民,就藩於晉陽的楚濟鉞,就藩於成都的楚濟病,以及最後被外放在江陵就藩的楚濟學全部響應此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