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畫面上陡然出現的楚世昭。
李鳳寧認認真真地瞪大了她的美眸,根本不怕此刻的自己顯露不該有的‘粗俗’儀容,在確定自己沒有看錯上面的內容,心裡大為訝然的同時又在內心流露出了久違的欣喜。
楚世昭還活著!
不僅還活著,還打了一場近乎於完美的戰役!這太好了!
李鳳寧本來低落的情緒忽然之間是立刻跳動了起來,這段時日,她一直悶悶不樂,只呆在晉陽候著,既不勸阿父自立,也不勸阿父幹其他事情,讓阿父自行做決定。
她懶得做,懶得想,懶得給李家人賣命。
楚世昭的死訊傳來以後,李鳳寧感覺那段時間的自己.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了。
丈夫沒了,兒子等於說也沒了。
那她為什麼要拼命啊?拼命的意義是什麼啊?!她就是再有能耐,打下了天下,這也沒繼承人了啊?!那會兒的李鳳寧則是一門心思地就在想到底是哪些個‘雜種’害死了楚世昭。
到底是誰在動她李鳳寧的人?
而為了確保自己沒有看錯,李鳳寧想要再度確認一下楚世昭的情況和生存狀況,李鳳寧是緩緩回過神來,又一次看了一眼內容的文字。
她確定了,畫面上的人就是楚世昭!楚世昭還活著!
還幹了一樁大事出來!好像是全殲了王守義的部隊。
等一下。
全殲?
李鳳寧再盯了一遍字眼。
她確定是全殲!
旋即,李鳳寧又長吐一口氣。
這時候,戰績怎麼樣,反而是另一說了。
她先得緩緩心裡面那股怨愁的悽哀情緒。
楚世昭能在‘焚晉之案’後活著就好。
想到這裡,李鳳寧這才將她的目光擺在了腦海裡的畫面上,細細觀察楚世昭這邊的動靜。
楚世昭怎麼在不知不覺中,又打了一場大型戰役?李鳳寧決定看看這一次鄱陽之戰的緣由經過和底細。
當仔細品味過後,李鳳寧嘴角微微翕動。
毫無意識地張開了自己的櫻桃小嘴,發出了一聲——‘啊?’的驚呼聲。
在鄱陽之戰中,王守義的兵力號稱百萬,其真實的人數,李鳳寧憑藉本能和經驗,準確能推測出來的數目應該是有三十萬人。
其中有十萬人應該是真正參與戰鬥的戰鬥人員,還有二十萬人就是隨行的民夫和確保後勤部隊的人口,而這些人,是可以轉化為士兵的,但沒有充分的訓練和戰鬥能力,基本上很大機率就會一碰就碎。
正常情況下,非必要的局面下,是不可能讓後勤的民夫變成士兵,因為一旦前線士兵有一個人出現士氣潰敗當逃兵,就會有無數人下意識地會想逃兵,讓這些本身就沒有戰鬥經驗的民夫上去,只會讓仗越來越難打。
也就是說,王守義實際控制了十萬人,圍攻了鄱陽這座小城,而楚世昭雖然是找到了楊方作為援軍,可是楊方根本就沒有出現在正面戰場。
從紙面實力分析,就是兩萬本地的荊州官軍去打十萬義軍,並且在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楚世昭竟能取得全殲敵人的輝煌勝利。
這一點就太誇張了。
遠比上一次楚世昭兩千玄甲騎衝散了王守義的部隊要誇張的多。
那兩千玄甲騎裡可是有訓練有素的涼州百戰騎兵,加上騎兵打步兵有天然的心理優勢,說一萬道一千,騎兵見機不妙,是隨便能撤走的。
而王守義被楚世昭來那麼一下,損失沒到那種地步,但不想進一步擴大損失,他也是能撤走的,況且楚世昭也沒辦法靠兩千騎兵留住王守義。
這一場戰役,名義上是兩千大破十萬,實際上的戰略意義是勸退王守義的部隊,沒有進一步產生實際效益。
王守義是成功退了回去的。
他基本地盤沒有任何的變化,只是沒辦法更進一步,被楚世昭給攔住了。
頂多是被取笑十萬精兵沒打過兩千騎兵的突襲。
可是人家的實力儲存的完完整整,笑話歸笑話,只要王守義傷筋不動骨,還能再回來打。
這種發揮,已經是很厲害很厲害的水平了,絕對是頂級名將級別的演繹,足以讓李鳳寧感嘆楚世昭的勇武,可是這鄱陽之戰和廬州之戰卻已經不是一個級別的戰役了。
無論是重要性,戰略性,還是戰略意義,它都遠遠超過了廬州之戰。
說白了,但凡楚世昭不是皇室中人,僅憑藉鄱陽之戰的戰果,楚世昭現在就該抬入武廟。
活著的名將。
一場戰役,就能入兵家之列!這一仗打的,可謂是讓李鳳寧驚為天人。
被包圍戰,反而是被楚世昭活生生打成了殲滅戰,這找誰說理去啊?!
太強了,這種表現出來的軍事素養所帶來的張力,超乎了李鳳寧的認知概念。
而且這一仗,楚世昭完全不是憑藉正面戰場擊潰的王守義,這是一場真正的全勝局。
政治上取大義,有周室遺命加身,楚世昭‘焚晉之案’以及《治安疏》,都讓他在南方積累了一定的名望。
因而楚世昭其實是有一定民眾的擁護和支援的基礎。
這就是為什麼‘文俞’、‘楊方’、‘董奉’蜂擁而至,荊州幾乎沒有任何抵抗,就願意接受楚世昭統治的緣故。
軍事上,利用楊方南陽起事的契機,牽制敵人,調集兵力,積極反攻和故弄玄虛,極大消耗了王守義的精力。
戰略上,楚世昭沒有追究那些想要投奔王守義的地方官吏,牢牢地掌握了人性的主動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