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your marks。
8個道次都做好了準備。
這8個人沒有一個是菜鳥。
放在整個短跑的歷史上,那都是響噹噹有名有姓的人物。
起碼。
也是9秒83保底。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強悍。
set。
“請大家屏住呼吸,欣賞著人類極致的閃電大戰。”
楊劍說完。
嘭————————————
槍聲就響了起來。
這一槍反應最快的。
竟然不是張培猛。
當然這也很正常。
張培猛在半決賽燃燒了全力,這點時間根本不夠恢復。
這裡說的不夠恢復,可不僅僅只是說肌肉方面不夠恢復。
整個人都是不夠恢復的。
包括神經狀態。
而啟動方面最吃的就是神經狀態。
張培猛這裡發揮不出來。
實屬正常。
讓人意外的還是……
老鮑這裡的啟動異於常人的快。
槍響的瞬間。
他幾乎是同時蹬了出去。
爆發式啟動。
腿部蹬伸動作的速率與力量輸出效率在同級別選手中表現突出。
這一點是弗朗西斯在最開始認識鮑威爾的時候就跟他說過的優勢。
不然他也不會開發出爆發式起跑。
相較於博爾特依賴步幅慣性優勢的啟動策略、蘇炳添強調技術動作序列協同的技術體系,鮑威爾的啟動技術更側重……“瞬間爆發”與“快速轉換”。
鮑威爾啟動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將“起跑反應速度”與“腿部快速蹬伸”轉化為連貫的動力輸出鏈。
二者並非孤立存在。
依靠快速反應為蹬伸動作爭取了時間優勢。
而高效蹬伸則將反應的“時間優勢”轉化為“位移優勢”。
形成“反應-蹬伸-加速”的閉環。
在“set”姿勢轉換時。
鮑威爾會有意識地提高腿部伸肌。
股四頭肌、臀大肌。
與屈肌的預張力。
此時肌肉處於“拉長-縮短迴圈”的預備階段。
股四頭肌被適度拉長,膕繩肌保持一定收縮張力,形成“彈性勢能儲備”。
這麼做的好處是。
當槍聲響起時,預啟用的肌肉無需經歷“鬆弛-收縮”的轉換延遲,可直接爆發式收縮,實現蹬伸動作的“零延遲啟動”。
這也是今年弗朗西斯希望他能改進的方面。
也就是所謂的——肌肉預啟用的“張力儲備”。
然後儘量減小動作冗餘度的最小化。
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這麼做的好處有——
在反應階段常減少多餘動作。
如肩部晃動、手部支撐點偏移。
這些都是明顯的壞習慣。
鮑威爾透過這幾年的冬訓苦練,將自己的啟動動作的“自由度”壓縮至最低——
雙手支撐點僅保留垂直方向的緩衝自由度,肩部與核心肌群保持剛性穩定。
以確保神經衝動全部轉化為腿部蹬伸的動力,而非無效的身體晃動。
這等於是……進一步提升了反應的有效性。
是的。
就是反應。
這一項異於平常。
鮑威爾這裡跑出了0.120的強力反應速度。
他自己可能都沒想到自己能跑這麼好。
衝出去的時候,他自己的腳感就已經爆炸了。
這很像他跑出好成績的前兆。
腿部快速蹬伸。
從力量輸出到動力轉化的效率最佳化。
鮑威爾今年的“快速蹬伸”並非單純追求力量大小,而是強調蹬伸動作的“速率”與“方向控制”。
以往他都是暴力衝擊。
可想要更進一步。
就只能是更多的從技術層面入手。
100米啟動的蹬伸動作可分為“緩衝期”與“蹬伸期”,
緩衝期是腳蹬離起跑器前的短暫屈膝階段約0.03-0.05秒。
目的是透過膝關節屈曲儲存彈性勢能,
蹬伸期則是膝關節快速伸展、將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階段。
鮑威爾這裡的蹬伸技術透過壓縮緩衝期時間、延長蹬伸期有效發力視窗。
實現了“快速”與“高效”的平衡。
連續邁出。
緩衝期——
其膝關節屈曲角度僅為110°-120°。
較小的屈曲幅度減少了肌肉拉長的時間,使緩衝期縮短至0.03秒以內。
同時,較小的屈曲角度降低了股四頭肌的“離心負荷”,避免肌肉在快速轉換中因過度拉長而產生力量損耗。
蹬伸期——在緩衝期結束後,鮑威爾透過股四頭肌、臀大肌、腓腸肌的“遞進式收縮”。
將蹬伸期的有效發力時間延長至0.07秒。
好啊。
弗朗西斯看著內心暗叫不錯。
這種“短緩衝+長蹬伸”的時空分配。
既保證了動作速率,又最大化了力量輸出的持續時間。
就是他安排給老鮑的特殊啟動進化。
沒想到。
老鮑在這裡一口氣就使了出來。
旁邊的蓋伊蓋伊的啟動技術特點在於起跑姿勢的穩定性和腿部力量的高效運用。
他在起跑預備時,身體姿勢穩定,雙腳在起跑器上的位置和角度經過精心調整,以確保在起跑時能夠獲得最大的蹬地力。
這是基於蓋伊的腿部肌肉力量強大,在啟動階段,他透過爆發式的腿部蹬伸,將力量集中於起跑方向,使身體快速向前加速。
他的擺臂動作與腿部動作協調一致,能夠有效地維持身體平衡和節奏。
蓋伊在啟動過程中,還善於利用身體的前傾角度來增加前進的動力,透過不斷調整身體姿態和力量輸出,在0 - 10米階段實現快速啟動和加速。
可惜。
這都是需要有參照物的。
蓋伊這一波的參照。
如果是別的選手,那肯定會很強。
但他這一次的參照物是鮑威爾。
就顯得這裡落後很多。
因為老鮑這一槍實在是做的相當完美。
而蓋伊還沒有反應完。
自己的另一側。
通常來講。
布雷克的啟動反應都很一般。
都很龜速。
這在上一世就有足夠多的例子來證明。
但是他偶爾也有反應快的時候。
烏龜也有走運的時候,不是嗎?
這一槍就是這樣。
布雷克因為完全沒有壓力,所以心無旁騖,反而在這一場啟動的十分不錯。
他的啟動反應達到了罕見的0.150以內。
只有0.140。
或許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講,這其實也不算什麼特別好。
但是這對於布雷克來講。
已經足夠好了。
以往他都是被他的龜速反應拖了大後腿。
這一波比平常要快很多。
那讓他邁出去的感覺都不一樣。
平常他在起跑時,腿部和手臂的動作迅速而有力,能夠在短時間內產生較大的加速度。
同時,腿部和手臂的動作迅速而有力,能夠在短時間內產生較大的加速度。
在啟動階段,布雷克透過緊湊的步幅和高頻率的步伐,迅速提升速度。
其實他的啟動技術一直都很不錯。
只是他的反應太慢了。
導致啟動資料一直不好看。
可這不代表他的啟動能力不行。
畢竟他也是上一世,前60米可以破開6秒35以內的人。
這個成績你要是說他不好。
那就太誇張了點。
要不是前面有鮑威爾和博爾特壓著。
其實他同樣有點前後層都很強的感覺。
這一點是被人忽略的。
而這一槍正好兌現了這個水準。
力的向量合成——蹬伸方向與前進動力的精準匹配。
要知道腿部蹬伸產生的力量並非單一方向,而是垂直向上與水平向前的合力。
布雷克這裡的蹬伸技術透過調整起跑器角度與身體重心位置,實現了合力方向的最最佳化。
起跑器角度設定——前蹬板與地面夾角為45°-50°,後蹬板為60°-65°。
以前普多為前35°-40°、後50°-55°。
改變後,較大的前蹬板角度使前腿蹬伸時,水平分力佔比提升約10%。
而後蹬板角度略大則保證後腿蹬伸時的垂直支撐力,避免身體前傾過度導致的失衡。
這一次之所以會這麼做,其實也是他根據自己200米跑動的變化而調整。
再加上這一次下雨。
他不想啟動失誤。
想著選擇類似於200米更保守一點的起跑角度。
哪裡知道。
反而在這裡出現了奇效。
這是為什麼布雷克後面啟動會越來越快?
歸根結底就是他進行了。
各方面的調整。
而這一波調整正好應對他的生理條件以及啟動感覺。
就像是他自己採訪中說的那樣,他也不知道自己啟動為什麼突然就進步了就進化了,甚至能夠經常壓槍。
原因他也不知道是為什麼。
但這個看起來是不知道的原因。
其實隱藏著很多原因的集合。
這個後蹬後蹬板角度略大則保證後腿蹬伸時的垂直支撐力,避免身體前傾過度導致的失衡,又引起了他在啟動落地後前幾步的不同。
尤其是身體重心投影點控制。
重心投影點位於前腳掌與起跑線之間的垂直區域,而不是以前的“過起跑線”或“過遠”位置。
這兩種設定使布雷克蹬伸產生的水平力直接作用於重心前方。
減少了“力臂損耗”。
確保每一份蹬伸力量都轉化為向前的加速度。
使得他肌肉發力順序,完成了“從核心到末梢”的動力鏈強力傳導。
腿部蹬伸的力量並非僅來自腿部肌肉,而是全身動力鏈的協同輸出。
布雷克這裡採取蹬伸動作遵循“核心先行、由近及遠”的發力順序。
這也是他根據200米的感覺。
調整而來。
以前他都太想要把蹬伸做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