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壓的……
太低了。
別說是下雨天。
而且這雨還不小。
就算是大晴天。
想要壓到這個程度。
恐怕都很難啊。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瘋了嗎?
但這個念頭幾乎一瞬間就都在專業人士的腦子裡被泯滅。
原因很簡單。
因為做出這個動作的人。
是蘇神。
他們已經被蘇神毒打過太多次。
現在自然不會再輕易就下結論。
最多隻是震驚。
然後期待結果。
除非蘇神沒做成。
在結果沒有出來之前。
即便是有所懷疑。
也不敢100%定性。
唉。
這些人還真是學聰明瞭呀。
還真是……
在蘇神的控制範圍內。
只見他核心肌群的“等長-離心”協同控制。
因為重心下沉並非被動降低,而是透過核心肌群的精準調控實現“動態穩定”。
腹直肌與豎脊肌保持70%-75%的等長收縮,使軀幹成為“剛性槓桿”,避免因重心下沉導致的軀幹左右晃動,橫向擺動幅度1°。
臀中肌與闊筋膜張肌的離心收縮,收縮速度0.1-0.15m/s。
控制骨盆的側向傾斜,傾斜角2°,確保重心投影點始終落在前進直線上。
偏差0.5cm。
這種控制使10-20米的直線性誤差。
軌跡與預設直線的偏離。
穩定在0.2°以內。
較啟動階段的0.5°提升60%。
二十米過去。
蘇神速度更快了。
剛剛的啟動與加速完美銜接,讓他的速度更勝一籌。
20-30米速度突破11m/s。
空氣阻力增長至啟動階段的2-3倍。
但此時身體已形成穩定的直線慣性。
重心高度需從55-58cm適度抬升至58-61cm。
其核心邏輯是“在阻力可控範圍內,優先保障蹬伸力的水平輸出效率”。
但……
速度越快你越難頂住啊。
尤其是你重心壓的這麼低。
怎麼在阻力可控範圍內,優先保障蹬伸力的水平輸出效率呢?
如果這個地方斷了。
那他的節奏那就是整個重心都會出現問題,那前面跑的再好都沒用了。
畢竟短跑這個專案他面對的也都是高手,你別說一個一秒的失誤,就算是一個零點幾秒的失誤。
都會讓他直接出局。
在頂尖的百米賽上就是這麼殘酷。
博爾特看著,他就不信蘇神能做到。
因為這個重心壓的實在是太低了。
而且在下雨呢,大哥。
你鬧呢?
反正博爾特是實在想不到,有什麼辦法可以把重心壓到這麼低的情況下繼續提速。
想不到是吧。
要是蘇神可以聽到博爾特的心聲,那肯定會告訴他一句——
叫你多讀書。
你不讀。
現在感覺到大腦的匱乏了吧。
過了二十米後,只見蘇神開始進行重心抬升與蹬伸力臂的效率最大化。
二十米過後的蹬伸已從“克服靜摩擦力”轉向“維持高速慣性下的持續加速”。
這時候下肢需要更長的力臂以產生更大的水平衝量。
重心從55cm抬升至58cm。
髖關節屈伸幅度從40°-45°增至45°-50°。
蹬地時間延長約0.01-0.02秒。
從0.08-0.09秒增至0.09-0.10秒。
為水平力的持續輸出提供時間視窗。
膝關節蹬伸時的力臂,從膝關節到重心的水平距離,增加約1-2cm,使相同肌肉收縮力下的水平力矩提升約3-5%。
減少因力臂過短導致的“側向補償發力”。
還能這樣做?
有眼力的教練,已經發現了,蘇神在做調整。
而他做的這個調整簡直是出乎意料之外。
甚至給他們的大腦突然……開了光。
整個人眼前一亮。
原來還可以這樣。
是啊,自己之前怎麼沒想到呢?
不過。
這也不能解決,你壓的這麼低呀。
當然不夠。
所以。
還要加上別的。
比如抗阻力與直線性的動態平衡!
重心抬升可能導致迎風面積增加,但此時透過“姿態收緊”可以進一步抵消阻力增長。
蘇神簡直是在這裡做細節的神之演示。
肩關節內收幅度增大。
三角肌前束啟用度提升至80%。
雙臂貼近軀幹。
擺臂幅度從40°收窄至35°-40°。
減少上肢擺動時的空氣阻力干擾。
上肢產生的側向阻力降低約15%。
頭部保持中立位,軀幹夾角5°,避免因抬頭導致的軀幹後仰。
後仰會使重心投影點後移,引發下肢蹬伸方向偏斜。
以確保整個身體的“直線剛性”——
從頭頂到足跟的連線與前進直線的偏差0.5°,形成……“流線型直線體”。
是的,就是流線型直線體。
二十五米。
蘇神進行神經肌肉控制的“前饋調節”機制。
因為20-30米的速度已接近人體肌肉收縮的“最大反應速度閾值”。
單純依賴“偏移後矯正”。
如啟動階段的反偏移力矩。
會產生時間滯後。
這個問題,目前整個運動科學界還不知道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很抱歉。
蘇神他知道呀。
他有標準答案呀。
如果說張培猛在抄蘇神給他的標準答案。
那麼蘇神。
同樣是在抄作業。
這可是幾十年後全人類給出的標準答案。
根本沒有必要再去賣弄個人聰明。
在這種巨大的財富面前。
自己只需要儘可能兌現,儘可能融入自身。
儘可能把理論結合實踐。
就是自己要做的。
本體感受器開啟!
實時監測步頻與步長的匹配度。
若檢測到步長波動超過3cm就可能引發重心偏移。
會提前0.02-0.03秒調整股四頭肌與膕繩肌的收縮比例,穩定下肢蹬伸方向。
是的,繼續維持,這樣超低重心的關鍵就是步頻和步長的匹配。
只要把這個匹配好了,就可以繼續穩定重心。
讓其儘量不要偏移。
接著提前調整軀幹左右側肌肉的緊張度,形成“預防性抗偏移力矩”。
使軌跡修正從“被動糾正”轉為“主動預防”。
而能夠做到的前提就是……
下雨。
在自己的黑科技裝備加持下,先過濾掉那些不利因素。
然後就剩下了這些有利的方面。
可以把有利方面和技術層面進行有機結合。
比如雨天空氣阻力的“被動降低”減少了重心調控的壓力。
因為雨天通常伴隨空氣密度增加,溼度提升使p增大,但同時風速往往更低。
且雨水附著在體表形成的“水膜流線型”會降低阻力系數。
實際綜合效果是:相同速度下,雨天的空氣阻力實際增幅通常5%,遠低於理論計算的平方增長。
且側向氣流乾擾幾乎消失。
這就等於……
直接減輕了“降低重心以抗阻力”的需求。
讓低重心狀態無需嚴格下沉至55-58cm。
給了一個上下浮動的空間。
這樣對於運動員的操作空間也會更大,更不容易失誤。
同時雨天因為跑道的彈性和溼潤,使得蹬伸時的髖關節角度更易保持在110°-120°的理想範圍,減少了因重心過低導致的蹬伸“內扣”偏差,反而更易鎖定直線方向。
其次是地面摩擦力提升強化了蹬伸力的直線傳導。
雨天跑道在微溼狀態下,鞋底與地面的靜摩擦係數會從乾燥時的0.8-0.9提升至0.9-1.0。
而這時候。
橫向打滑風險降低約30%。
這個時候壓低重心,蹬伸時,即使下肢發力方向存在微小偏差,比如3°,地面的高摩擦力也能“糾正”力的傳導方向。
減少側向分力的實際影響。
而且無需刻意收緊下肢肌肉以“預防打滑”。
股四頭肌與膕繩肌的發力更專注於水平方向,蹬地時間延長約0.01秒。
水平衝量輸出更穩定,助力重心軌跡保持直線。
再加上身體感知敏感度提升促進動態平衡調控。
雨天的寒冷刺激,會使本體感受器,肌梭、腱器官的敏感度提升約10-15%。
神經肌肉的“前饋調節”機制更活躍。
而這些方面的敏感度上升以及機制更加活躍會帶來——
重心微小偏移,0.5cm,即可被感知,核心肌群裡面的腹橫肌、臀中肌,能更快啟動收縮。
反應時間縮短至0.03-0.04秒。
可以更好的抑制軀幹的橫向擺動。
再配合雨水帶來的“體表壓力反饋”使運動員更易感知身體與氣流的相對位置。
只要主動調整擺臂幅度,收窄至35°以內,那就可以和軀幹前傾角度配合。
等於……間接強化了直線性控制。
簡單來說就是,雨天透過“低干擾+高摩擦+高感知”。
簡化了協同難度。
你看看。
從上到下每一個技術環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