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在擺動相初期釋放,補償肌肉主動發力的不足,因為最後最後20米蘇神肌肉力輸出比博爾特低。
這是兩個人天賦上的差距。
不得不說拼純天賦。
的確是不如博爾特。
這一點沒有任何爭議。
但是任何專案從來就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天賦選手能夠笑到最後,不然這樣競技體育就沒有看頭了。
極致的天賦只是一個重要的點,但這不意味著可以直接轉化為勝利。
蘇神這一點比博爾特認識的更加清楚。
他從這一世重開就知道自己不可能和博爾特拼純的天賦,所以他需要在更多的技術方面入手,把技術環節做得更好。
甚至用技術。
去壓制博爾特所謂的上帝天賦。
關節角度的“緩衝儲備”完成後。
八十米前,離地角度65°±1°,衰減時間0.012秒,膝關節角度148°±1°。
介於中間狀態。
八十米一過。
離地角度逐步降至64°±1.5°,衰減時間延長至0.014秒,膝關節微屈角度增加。
這種漸進式調整與肌肉疲勞程度高度同步——80米處血乳酸濃度達9.5mmol/l時啟動技術切換,90米處濃度升至10.5mmol/l時技術特徵最顯著,體現“技術跟隨生理”的適配邏輯。
當然如果不是下雨天。
蘇神還真不好做到這一點。
前面的直線慣效能量儲存效應,現在開始生效。
“柔和釋放”的實現下肢三關節的“時序錯峰”協同!
且看蘇神蹬伸階段——
踝關節先蹬伸。
蹠屈角度從10°增至20°。
膝關節次蹬伸。
從130°增至145°。
髖關節最後蹬伸。
從20°增至25°。
三關節發力間隔0.002秒。
離地瞬間——
踝關節先停止蹬伸→膝關節保持微屈→髖關節繼續小幅後伸。
形成“末端牽引”效應,延長力的作用時間。
離地後——
支撐腿後襬初期,膝關節從145°緩慢屈曲至140°,避免擺動初期的慣性衝擊。
這種“錯峰協同”使力的輸出曲線更平緩,峰值降低5%,但作用時間可延長50%!!!
八十米之後,就是基於粘彈性的能量傳遞機制啟用,這也是“柔和釋放”的核心原理。
因為“柔和釋放”技術的有效性,源於其對人體肌肉-肌腱單元粘彈性特性的深度利用。
是一種透過延長力的作用時間、最佳化能量轉化路徑、平衡慣性與肌肉力的關係,實現疲勞狀態下的高效動力輸出。
對的,它的關鍵就是最後一句——
實現疲勞狀態下的高效動力輸出。
這對於博爾特來說,不能說不重要,但是絕對沒有蘇神這麼重要。
成為蘇神這種極致前程選手。
跑到最後20米的時候,整個身體的狀態,疲勞下的感覺絕對都要比後程選手更強。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因此,蘇神一直在想怎麼去實現疲勞狀態下的高效動力輸出。
之前一直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身體的狀態也難以複合,技術的狀態也難以維持。
只能暫時作罷。
但現在不同了,這一場比賽在莫斯科的大雨下。
在自己為這場比賽量身打造的黑科技裝備加持下。
在自己這麼多年的迭加準備下。
終於是派上了用場。
終於是可以做出這道題的解法了。
終於不至於前面跑得快或者中間跑得快。後面就會大幅度掉速。
尤其是最後10米。
只要解決掉這個問題。
解決掉自己最後10米的高能掉速。
就足夠面對博爾特了。
因此蘇神其實從這場比賽開始前,就打定主意想要在最後衝刺區,拿出自己一直想要做到的實現疲勞狀態下的高效動力輸出。
現在。
時機成熟了。
對比博爾特全身剛性輸出剛上加剛。
蘇神開始剛柔並濟。
肌肉-肌腱單元的粘彈性緩衝!
開啟!
人體肌肉-肌腱單元,如股四頭肌-髕腱複合體,具有“粘性-彈性”雙重特性。
這彈性使其能儲存機械能,粘性使其能延緩能量釋放。
柔和釋放”就是透過以下機制利用這一特性——
彈性儲能的延長!
支撐腿蹬伸階段,膝關節從130°→145°的伸展過程延長0.003秒,使股四頭肌肌腱的彈性形變時間增加10%。
儲存的彈性勢能從10j增至11j。
別看,只有1j。
但在最後這一點的儲存就是決定性的。
增加累積就能出現量變甚至是質變。
粘性阻尼的調控!
肌腱的粘性係數,反映能量吸收能力,在最後20米因疲勞從0.2增至0.25,蘇神透過“柔和釋放”將這種粘性轉化為優勢——
這時候能量釋放時間從0.01秒延長至0.015秒。
避免能量瞬間釋放導致的肌肉衝擊。
最後是激發粘彈性耦合效應!
當力的變化率降低33%時,肌肉-肌腱單元的“彈性-粘性”耦合效率提升15%。
即更多彈性勢能轉化為推進動能。
而非以熱能形式耗散。
八十五米。
再配合多關節協同緩衝,支撐腿離地時,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形成“階梯式力衰減”。
重心軌跡的平滑性,根據慣性原理,重心軌跡越平滑,慣性力的方向越穩定。
以及三維地面反作用力調控術的調控向量控制。
使得“柔和釋放”使地面反作用力的合力方向與前進方向的夾角從3°減至2.5°,雖然峰值力比博爾特低,但有效推進力,尤其是水平分量僅低3%了,因為……
這時候。
蘇神。
力的方向更優啊。
這一套完成後,蘇神力的傳遞路徑最佳化,就從“剛性鏈”到“柔性鏈”切換。
這個時候,蘇神的體感明顯變得更好。
和以前那樣咬著腮幫子,最後只能死頂到底。
完全不同。
砰砰砰砰砰。
場面上這兩個人簡直是在最後把雨水都要摩擦出火。
如果說蘇神的力-時間曲線呈“寬峰型”,那博爾特就呈“尖峰型”。
一個峰值低、持續時間長。
一個峰值高、持續時間短。
蘇神的力在下肢三關節更均勻分配,踝30%、膝40%、髖30%。
博爾特這時候則更集中於髖關節,這與黃種人膝關節力量佔比更高的生理特徵一致。
慣性與肌肉力的協同,蘇神是“慣性引導-肌肉跟隨”,慣性力先於肌肉力0.002秒。
博爾特則是“肌肉主導-慣性輔助”,肌肉力先於慣性力0.001秒。
彈性勢能的利用方式,蘇神是透過延長釋放時間,使彈性勢能的80%在支撐相釋放推進,20%在擺動相釋放維持節奏。
博爾特則70%在支撐相釋放瞬間推進,30%在擺動相耗散衝擊吸收。
代謝分配蘇神蘇炳添將更多代謝能用於穩定核心,博爾特放在髖部爆發。
……
這倆人簡直是!
在這一場拼到了極致!
沒有人想到博爾特會在這一場高能爆發成這樣,突破人類的速度極限,把人類速度的爆發推到了萬分位!
也沒有人想到蘇神面對這樣的博爾特竟然還能採取各種各樣的技術手段維持自己的優勢,讓自己不被博爾特的超級氣勢瞬間吞噬!
依然是處理的,有理有條。
頗有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架勢。
我去。
後面的人,其實也有點被看傻了。
鮑威爾蓋伊趙昊煥布雷克。
這剩下的四個巨頭也突然都覺得以後叫六巨頭恐怕都不合適。
因為他們覺得在巨頭級上應該要劃分出一個新等級了,而這個等級是他們即便作為巨頭……
也無法踏足。
只能停在領域之外。
駐足觀看。
做一個最近的旁觀者。
這個時候在最後的剎那。
上天更是電閃雷鳴。
隱約中中彷彿有一紅一黑,兩道閃電交錯而過,在烏雲密佈中甚至都分不清顏色。
如果非要說的話……
不管是米爾斯,還是弗朗西斯,還是蘭迪,亦或是餘位力袁郭強等等。
他們都只覺得。
這一刻。
前面那兩個人。
彷彿化為了電光。
都是掌控雷電的神。
彷彿兩個神明正在對決。
正在莫斯科的大雨中。
互不相讓。
正面激戰。
就連格林看到這裡也都不知道說什麼,只能喃喃的說了一句——
這是……
神與神的戰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