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放開始不斷重複,加大沉髖的力度,減輕砸球的力量,也不知道投了多久,上身t恤都被汗浸透,陳放大口喘息,看著顫抖的籃筐,終於接受了這個事實。吃飯的傢伙,失聯狀態中!
沮喪坐在球場上,陳放揉了下太陽穴,思索是哪裡出了問題。因為這有點沒道理,拋開魂穿這種不合理的設定,單看技能這一塊,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等等,難道是因為這個?
陳放想到一種可能。
他的投籃技術,是在大學開發出來的,眾所周知,有多少人打球,就會有多少款投籃姿勢。就算同一個教練來教,個個都是不同的。
因為每一個人在發力的習慣,肩寬比例,都會導致這個結果。
而16歲的他,現在身體沒發育,尤其是臂展,肩寬都跟那時候大不同,所以關於投籃的技能包回不來,是必然的。
“唉!”
想通的陳放大無語。
涼了一半了,別說衝出山東,殺進全國,現在南陽都懸了。
“我勒個去啊!”陳放罵了一句,慢慢調節情緒,長吁幾口站了起來。
把球撿起來,看了下時間,馬上六點半,很快校園就會出現學生了,該打道回府了。
走出三分線幾米外的陳放,無精打采,他有點不甘心的站住,回頭看著籃筐,忽然把球扔了過去。
“砰!”籃球砸在籃板,回彈回來。
陳放的心有了久違的熟悉感,他想起一個被自己忽略的事。
三分!
陳放一直是一個堅定的跳投黨,即便是在三分線外,他也用跳投來處理。但在其中大環境已經是庫裡的一段式三分的天下,非常多的人,開始採用庫裡式投籃來出手。
陳放在受過一次腳踝大傷後,彈跳已經無法支撐他去做高強度的遠距離跳投,在這個狀況下,他也開始接受一段式的發力,並且這涉及到他生存,所以他反而不是玩票,而是真扎進去改投籃。
改投籃是非常痛苦的,就像粉碎性骨折患者,最後去醫院拆鋼釘鋼板一樣痛苦,熬了很久,陳放終於是有自信在比賽中投一段式。
後面三年,陳放的中距離無球幹拔,背打後仰和超遠庫式三分,成了他的招牌武器。
也許,自己的一段式三分,沒丟。
陳放飛奔起來,撿回籃球就來到三分線外,深呼吸一口,他先是運了下球,保持自己的腳尖是墊起的狀態,身體前傾微躬,兩腳開啟,一前一後。
炸球,輔助手合球托起,投籃手在接觸籃球的一瞬間,直接發力,此刻身體是保持一個水平右側傾斜,這樣保障投籃手指向性的準確度。
籃球劃出一道非常高的弧線,向籃筐墜去。
“噹!”
籃球高高彈起,還沒落下,已經被跑進來的陳放接住,他馬不停蹄運球出三分,一個簡單的交叉運球,再次出手。
當籃球從手指飛出那一刻,陳放感覺有了!
於是他保持投籃姿勢,目光緊緊鎖住飛行的籃球。
空心穿框!
籃球落在地上,高高彈起。
投籃姿勢化成拳頭,高高揚起。
成了!
我的三分還在啊!一分鐘前,就在陳放把籃球砸像籃板的時候,那種撥球的出手感,非常熟悉,陳放一下就被觸發了記憶。
為什麼這個技能包在?陳放也一下想通。
舉非常簡單的例子,兩個普通人,a會打籃球,b不會。兩人站在八米外,a用投籃姿勢出手,b單手扔球,誰能碰到籃板?結果顯而易見,因為正規的投籃姿勢,它是為了精準而去的,射程是之後考慮的,嚴格的說,精準和射程,本身就是矛盾體。
你想投得準,就要靠籃筐近。
而庫式出手,他脫離了投籃技術框架,沿用的是人手臂最自然的發力,在這個基礎上,透過一系列發力順序,尤其是手臂上的三個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的發力順序做了個高精密最佳化來找回精準度。
是糅合了完美髮力和高精準,不僅如此,還有出手速度,合球速率都是極致的快。
唯一的缺陷就是需要出手空間和全身協調性的高頻一致。
尤其是後一項,因為所有技術動作都是在非常快的時間內完成,那發力的協調性又是要貫穿全身,如何保證每一次出手的肌肉本能感都處於一個力量頻率上,是制約廣大球手成為第二個庫裡的關鍵。
這本身就是門檻低,巔峰卻最高的一個籃球技術。
這也就是為什麼nba只有一個庫裡,他在聯盟用這套技術這麼多年,也沒聽說哪個媒體說某某新秀是庫裡模板,準確說,是投籃模板。
陳放也做不到,但他在生存巨大壓力下,這個技術在當時國內,是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他可以保證在比賽中,七米上下,無人防守的情況下,三分命中率過45%。
非常難得的技術包!
“哈哈!”
陳放笑得很開心,他不斷的投,不斷的撿球,那種暢快發力的感覺,越來越圓滿的回到他身體裡。
一直到校園的第一道鈴聲響起,才讓他醒過來。
把籃球撿回來,陳放慢慢喘勻了自己的呼吸,他知道下午自己該怎麼跟校隊打了。
球星夢,依舊還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