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就應該大力支援毛文龍,也就是東江鎮。
可惜東江鎮獲得的資源太少,毛文龍的後臺太弱了,所以無力支援遼左義民,任由後金消化了巨大的勝利果實。
萬變不離其宗。
許多事物的道理是共通的。
張吉甫是個聰明人,對軍事也不是全然無知,東南抗倭需要的糧草,皆由張吉甫主持,所以很快理解了王信的想法。
難怪王信敢提出三路大軍出征。
張吉甫恍然大悟,又一次看了王信一眼,評價道:“沒看出來,你竟然如此無恥。”
往狠一點說。
王信的做法與馮庸,或者東平郡王有什麼區別?都把不是自己的人調出去,讓敵人給消滅掉了。如果同意王信的策略,張吉甫覺得自己要擔心的是永興軍。
天成軍的胡立勇是個老滑頭,在馮胖子手裡好好活了這麼多年,此人保命的本事不用懷疑,多半能全須全尾的回來。
永興軍雖然是馮胖子多年的心血,但是張文錦能帶好嗎?
“前套地區的胡患已經大部分解決,末將敢擔保,至少二十年內不會有大問題,此次只要逼的歐彥虎回頭,那麼身處南北夾擊,又失去大板升的老巢,末將同樣敢擔保,不出兩年,歐彥虎的人馬就會分崩離析。”
剩下的話王信沒有說出來,張吉甫肯定猜得到。
那就是哪怕以永興軍為代價也是值得的。
軍人是用來打仗的。
無論是精兵還是民兵都有他的價值。
王信一臉堅定,“屬下一路才萬餘人馬,只怕不足以逼回歐彥虎部,而且大同西軍也是承擔了風險的,以對大同西軍的仇恨,恐怕歐彥虎聽到大同西軍的訊息後,更有可能帶著大軍先來消滅大同西軍。”
張吉甫點了點頭。
這也是他沒有否決王信的原因,因為與馮庸他們又不同,王信也是承擔了風險的,不比友軍小。
那麼各自的結局誰也不要抱怨誰。
“你認為拆分東軍如何?”張吉甫問了個無關的問題。
“東軍可以拆分。”
王信毫不猶豫說道:“東軍的精銳有一半是朱提督帶出來的,但還有一半是從其餘三軍調來的,雖然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但以閣老的手段拉攏過來並不難。”
張吉甫想要掌握兵權並不是秘密,從他剛入京就在做。
只是這些年來理想不大。
大家都是太上皇的人,誰也別想用太上皇的名頭來壓人,哪怕張吉甫是內定的首輔,終歸只是首輔。
張吉甫露出了意外之色。
王信知道張吉甫意外什麼,認真解釋道:“我雖然姓王,外頭人都說我是四大家的人,實際上我並不是,而且和族長王子騰猶如仇人,雖然我並不知道為何王子騰如此仇視我。”
張吉甫盯著王信。
有些時候,必須要表態。
自己此次入京,王信知道有些事情要表明態度,否則不可能從張吉甫手裡獲得更多的支援。
王信沒有掖著藏著,知道張吉甫在乎的是什麼,直言說道。
“相比較寧國府,榮國府,又或者王子騰等,我一個小小的參將,只怕分量不如這些開國功勳的名頭,皇上那邊更需要這些人的支援。”
王信說的是事實。
四王八公是開國功勳,許多事情的利益是一致的。
比如北靜郡王水溶。
一個因為戰敗而失去藩地的郡王,卻能在京城保持超然身份多年,比絕大多數的宗室子弟都要強。
因為什麼?總不是別的三王抬舉。
有了三王支援,所以北靜郡王的門楣依然得以儲存。
雖然是極其鬆散的聯盟,甚至內部矛盾重重,但如果這個政治聯盟支援誰,同樣會是一股不可小覷的聲勢,也是皇帝目前最在意的,和最能拉攏到手的政治勢力。
周道豐當朝數十年,滿朝之上有多少不是周道豐的門生故舊?
現在換上了周道豐的門生。
所以滿朝的文武,沒有幾個人是皇帝可以拉攏過去的,特別是前兩年太上皇又大肆打壓了一批人之後。
能在太上皇的眼皮子底下有實力發出自己聲音的,數來數去也就宗室和開國功勳勢力。
宗室在意大周,不願意再換新君。
開國功勳待價而沽。
要不然皇帝無端端的把賈元春封為貴妃,還晉封鳳藻宮尚書,也就是讓元春掌握後宮大權,這是皇帝主動開出的籌碼。
只要開國功勳支援他,賈元春下一步就是從實際上的皇后,獲得名義上的皇后,實至名歸。
可惜皇帝高看了賈政在賈府的權利,賈政雖然居住在榮禧堂,明面上榮國府的當家人,實際上賈赦一直不服氣,榮國府一直分裂。
也是四大家的寫照,多年積蓄的矛盾內鬥嚴重。
再往大了看。
何嘗不是整個大周的矛盾。
積弊日深。
還有皇帝也低估了開國功勳的胃口。
他們更需要的是實權。
內外矛盾重重,這就是大周啊。
賈政滿足不了皇帝的需求,皇帝需要的是整個開國功勳,至少賈政要給皇帝帶去一整個四大家的勢力,而不是隻榮國府二房。
皇帝給出他自認為最大的籌碼,得到的卻滿足不了他的需求,他焉能不恨。
不過賈政的態度還是沒問題的。
只是能力有限,認清現實後,皇帝也很無奈,誰讓他當初看錯了人呢。
也不對。
當時林如海死了。
在此之前,賈政本就是聽林如海的,包括蒐羅人才,也是林如海為主,經過他檢查過的人才,很快就會得到重用,賈政身邊也不缺人,但大多沒有得到重用。
現在林如海沒有死,但是林如海又被張吉甫限制死了,不允許林如海歸京,把林如海看得死死的。
事情千頭萬緒。
王信知道自己在皇帝那邊沒有位置,也不會被允許。
自己仍然是京營,又是實際帶兵的武將。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見招拆招。
總之打勝仗不會有錯。
帶出一支又一支的精兵,自己就立於不敗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