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終於見到張吉甫時,已經是回京的第五天。
不過並沒有引起人額外的想法,反而許多知情人感到羨慕。今日之張吉甫的地位,是誰想見就能見的?多少人在後頭排隊等著呢。
與別的大員不同。
不少外地入朝的大官,在京城裡並沒有以自己的名義買房。
如內閣大臣劉儒,在京城沒有片瓦之地,至今住在“朋友”借的宅子居住,並且以此留下美名,甚至地方還有野史誇讚。
這些都是生意。
承襲大明的大周還算是好的,起碼還要點臉,做也是偷偷的做。
而原時空的大清,已經到了不要臉的給自己找個有名的祖宗,連自己的祖宗都不要了,但凡有點出息的人大多會這麼幹。
所以很早以前的名人,大多在大清朝裡莫名其妙多了許多的子弟記載,以前的朝代並沒有這種大量現象,唯獨大清朝彷彿憑空出現似的。
什麼祖上岳飛,范仲淹等等。
編族譜是專業的。
那麼劉儒在京城藉助朋友的屋子住,身為堂堂內閣閣老,卻連自己的房子也沒有,正是清流的做派,是個大好官啊!反觀張吉甫。
入京才兩三年,張府的佔地越來越大,修建的越來越別緻。
說明是個大大的貪官。
王信走入張府,比起上回所見,入眼之處更添了幾分精緻,多了不少的物件,看上去平平無奇,以張吉甫的眼光,誰知道又是什麼古玩,只怕許多價值千金。
“看出了什麼?”
張吉甫在書桌放下手裡的冊子,饒有興致的打量王信。
“看不懂。”
王信老實說道:“末將對書畫古玩之類沒有了解。”
“哈哈。”
張吉甫忍不住笑出聲,最後指了指王信,感慨道:“這些年你一直沒怎麼辦,屬實難得。”
從都司到參將,而且獨領一路,如此大權在握,張吉甫看到的依然是當初的王信,哪怕是自傲的他,也忍不住心生佩服了。
怎麼說呢。
王信認為這並不是自己比誰要清高。
而是經歷過的環境導致的。
早年的時候,生活在農村,農村才是人口最多的地方,那時候資源少,人們窮,為了生存,需要去做許多的事情,去爭去搶。
後來物資豐富了。
人們可以躺平,輕輕鬆鬆過上以往人們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難怪佛家故事裡往往是富家子弟落魄後,然後開悟云云。
終歸還是環境影響人。
如張吉甫所追求的,或者別人追求的,王信雖然也比較在意,但是沒有人們那種迫切。
就像小時候,大人們為了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人們都能鬥得你死我活。
並不是他們小氣。
而是必須要爭。
所以王信不願意去爭,也就是目前很多人當做比性命還要重要的東西。
同樣的道理。
如天地君親師,在王信眼裡就是個屁,而在很多人眼裡卻是天。
當然,如此大逆不道的話,王信不會說出來,只能裝傻笑道:“末將是個粗人,武夫而已,不懂這些高雅之趣。”
張吉甫收起了笑容,深深的看了眼王信。
過了片刻,張吉甫問道:“你這趟回京有什麼事?”
“還是胡人,三年平胡,末將認為到了主動出擊的時候了。”王信臉色變得認真。
張吉甫沒有意外。
早就猜到了王信回京的目的,這些日子不見他,一則是有別的事,二則也做了些瞭解和準備,因此輕描淡寫的問道:“你想怎麼辦?”
“大同三路齊發,抄了歐彥虎的後路,讓他自絕於生胡。”
王信接著詳細解釋。
歐彥虎征服生胡諸部,必然會有很多生胡部落不滿,只不過打不贏他,反抗勢力一一被他打敗,現在就是要趁著生胡還未徹底被他平定的機會抄了他的後路。
王信毫不猶豫的自通道:“既能削弱他的勢力和潛力,又能變相支援生胡,使他首尾不能兼顧。”
張吉甫明白了王信的想法。
想法沒錯,可是風險太大,張吉甫遲疑道:“萬一打敗了怎麼辦?”
“末將保證,就算無法打敗歐彥虎,也能帶著軍隊順利回來。”王信打包票。
生胡的確能增加歐彥虎的實力,但是裝備和武器不能發生變化,生胡比熟胡還要貧瘠,熟胡還能靠著邊關走私貿易,獲得不少盔甲之類的,那麼生胡就是徹徹底底的輕騎兵。
他們使用的弓也是輕弓。
以鳥銃和佛郎機炮為主,車營為輔的民兵,加上四千精銳戰兵,只要準備充足,王信不敢說打敗歐彥虎,畢竟歐彥虎有腿,不比自己跑得慢,但是遇到挫折,王信有信心帶回來。
張吉甫搖了搖頭。
“擔心的不是你,而是另外兩路。”
這下子王信不知道如何開口了。
心裡頭有些複雜,沒想到張吉甫如此相信自己,有種感動的感覺啊,畢竟眼前的人是大周事實上的掌舵人,多少人想要給他當門下走狗都沒機會。
話還是要說的。
王信依然選擇了實話實說,“此次出征的目的,只要逼回了歐彥虎,咱們大周就勝了,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是值得的。”
既然選擇了從軍,王信以史為鑑,瞭解過很多戰事,加上自己對戚繼光兵法的瞭解,還有許多局勢的變化等等。
歷經資訊大爆炸的時代,任有什麼事情,哪怕不專業,但也能說個二三四五出來。
這是很恐怖的才能。
在後世一毛不值,而在資訊閉塞,流通效率極慢的古代卻是萬金難求。
單說幾款後世流行的戰爭遊戲。
多玩幾遍下來,對戰爭的理解都不是古代常人能跟得上的思維。
猶如明末的毛文龍。
薩爾滸之戰後,後金又打下沈遼,鯨吞整個遼左地區。
大明朝廷忙著推卸責任,爭搶權力,最後一個普通武將毛文龍,帶著兩百人出海,卻獲得了令人震驚的戰果,壓迫後金無奈收縮了防線。
這就是戰略主動權。
只要周軍抄了歐彥虎的後路,逼迫歐彥虎迴歸,周軍就算一功未建的退回大同,那麼沒有獲得戰利品,或者消化完戰利品的歐彥虎就失敗了。
猶如德國。
哪怕給德國半年的時間去消化勝利果實,那麼結果可能就大為改變了。
簡而言之。
不能給歐彥虎消化戰果的時間,那麼反而能撐死他。那幾年後金收縮防線,大明朝廷把力量投入到遼西,說是穩定了時局,只不過是文官給自己臉上貼金的說法,其實是給了後金消化遼左的時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