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大明

罪己:高強度刷時政,致於無心朝鮮事。

小小鑑證兩句,聊做更新。

打擊波斯核設施,實乃總理猶國政府事內氏,為避免遭到彈劾,而實行的自保之舉。這是極其不負責的獨走行為。

米國贏王也不想對波斯宣戰,這會使米國整體陷入泥潭而無暇東顧。但內氏使猶國有亡國之虞,就導致米國不得不下場。

米國遠襲波斯,雷聲大雨點小。是一種以打促和的手段。也像是交差。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贏王雖然宣佈自己贏了,但波斯核設施並未遭到致命打擊,波斯也就不必要非得采取針對米國的報復行為——比如直接襲擊米國的在熱點地區的軍事基地。波斯也確實沒有這麼幹,而是繼續對猶國實施報復性打擊。

而且波斯已經就米國遠襲一事,要求“聯安”的舉行緊急會議。這事實上就是一種降溫行為。

推測,只要波斯克制住不襲擊米國的基地。米國的行動大概會收斂下來,不會派遣地面部隊,空中襲擊也差不多點到為止。但波斯對猶國的襲擊短時間內不會停。

三種結局:

和平結局,總理猶國政府事內氏,引咎下臺,然後進監獄,猶波二國合談。

泥潭結局,米國因為變數,比如米國基地遭襲,米國母艦受擊,不得不地面介入。米國再一次戰爭陷入泥潭。

僵持結局,總理猶國政府事內氏,繼續執政,猶波二國繼續互扔石頭。直到出現和平結局或者泥潭結局。至於波斯政變崩潰,或者地面入侵強壓波斯妥協之類事情,就目前的局勢來看,不太可能。

簡而言之,米國下場也壓不住波斯,現在就是看米國和猶國誰是兒子誰是爹的時候了。猶國和米國的關係類似於奪舍,但米國尚有自我意識。

米國與波斯的關係,米國與猶國的關係,和抗倭援朝之後,大明與朝鮮的關係是根本不同的。大明與朝鮮的關係真的是爹與兒子。

說到這兒,撇一嘴回去。我以為,在1621年這個時間節點,只要遼東不丟,皇帝想換國王就能換。

比較簡單,成本較低的手段,是皇帝下明詔譴責國王叛國,收回對國王的合法性承認。這樣大機率可以提前激發1623年的“仁祖反正”。但這也有可能直接逼反國王,這對抗金的大局是不利的。

而比較複雜,成本較高的手段,則是直接派兵控制漢陽,以皇帝的名義廢黜國王。這需要更多的軍費開支,這會對未來的某些事情產生影響。但反過來說,軍事介入可以迅速穩定局勢,進而對金國實施最嚴酷的封鎖。

至於朝鮮舉兵“逆天”,我本來想往這個方向寫的,但收集資料的時候發現,李琿麾下絕大多數重臣,比如手握重權的李爾瞻和前任領議政鄭仁弘就是堅定“朝天派”,少數站在國王一側的重臣,也是秉持模糊態度。

所以,推理下去,如果國王真的在瀋陽大捷的背景下,舉兵“逆天”,那掌權的重臣大機率是要跳反的。我選擇把國王李琿寫成一個理性的人,所以劇情就不太受我控制的,以朝鮮的黨爭為主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