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義非唐

第536章 北征松漠

“先取燕北十二州,別分子將打衙頭。”

“回看燕塞低如馬,漸見遼水直北流。”

“天威卷地過遼水,萬里徵人盡漢歌……”

秋高氣爽,當《從軍歌》在燕雲大地作響,無數乘坐牛車的漢軍將士高聲歌唱,隊伍拉長數百步,宛若長龍湧入媯州、檀州及營州。

燕雲八州作為大漢北疆的邊地,常年有六萬軍隊在八州駐守,人口更是經過多年休養生息後,達到了如今的近百萬口。

這其中,類似人口大州的幽州並沒有增加太多人口,反而是河東的雲州、蔚州,河北的媯州、檀州、薊州、平州和營州人口在不斷增加。

昔年“豆盧瑑案”被流放的世家豪強都被打散後安置這些邊塞,每個州人口都在七八萬,如重中之重的營州更是湧入了十五萬口百姓。

曾經的艱苦已經過去,如今的營州被漢軍硬生生填土造陸的弄出了一條十餘丈寬的遼西走廊,以及各處山間河谷耕地。

哪怕是山間的山道,此刻也被漢軍用火藥和人力,硬生生擴寬到了五丈,十分方便行走。

《從軍歌》的歌聲下,一支規模近兩千人的隊伍正在朝著營州治所的柳城靠近。

隊伍雖然有近兩千人,但其中只有五百餘人身穿戰襖,其餘人都只是穿著薄棉襖的民夫。

戰兵帶著甲冑、軍械乘坐牛車,而民夫們則是揹負上百斤的糧食,埋頭跟著隊伍北上。

他們從平州出發而來,只是整支軍隊的滄海一粟罷了。

隨著隊伍不斷前進,前方的視野漸漸開闊,出現在隊伍面前的是寬闊平坦的河谷平原。

柳城坐落其中,四周耕地延綿數里,渾然不見曾經密林遍佈的模樣。

如這樣的趕來柳城的軍隊與民夫不算少,如今柳城城外已經修建了三座軍營,駐兵三萬有餘。

隨著軍隊不斷抵達,柳州衙門內的斛斯光也帶著眾將圍在沙盤四周,旁邊是斛斯光之子斛斯律、斛斯金及李可舉等三名兵馬使及十餘名都尉、別將。

曾經劉繼隆身旁小將的斛斯光,如今也年過半百,而他兩個兒子也年近而立。

李可舉靠著站隊正確,也經過十年時間成長為了河北都督使司治下兵馬使,地位只在斛斯光之下。

“我軍在營州各倉存有四十五萬石糧草,光柳城的常平倉和軍倉、官倉便有三十萬石糧草。”

“從柳城向木葉山而去,距離約四百里左右,以我軍速速,正常八日便能兵抵木葉山。”

“如今已是洪武九年秋,還有兩批十五萬石糧食沒有運抵柳城,等運抵柳城後,差不多也已經入冬降雪了。”

“燕山山脈的十月下旬便開始下雪,大致來年正月末梢才會開始融化。”

“我軍若是以柳城為主攻倒是可以在二月初出兵,先攻破木葉山,再配合朔方郡王(安破胡)對燕山山脈中的契丹和奚部搜山,分騎兵和馬步兵與遼東的張郎君一同在松漠圍剿契丹草原殘部。”

契丹雖然是遊牧民族,但由於大唐對燕山山脈管控不嚴,因此契丹八部都在燕山山脈裡進行耕種和挖礦冶鐵,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迭剌部。

如果先攻破木葉山,隨後與河東兵馬合兵,隨即便能以八萬步卒圍剿燕山山脈中的奚部和契丹殘部。

切斷燕山和草原的聯絡後,再以騎兵和馬步兵配合遼東的兵馬將松漠之間的契丹殘部圍剿,便可徹底解決契丹和奚部這兩個邊地大害。

斛斯光話音落下時,眾將均沒有表露任何反對的意見,而是紛紛頷首表示認可。

對於如今的漢軍來說,火炮火槍在手,只要不犯致命錯誤,哪怕被突襲也可以結陣掘壕自守。

春季動兵是劉繼隆明旨下達的旨意,只因為燕山山脈春季少雨,而時間進入五月後就將迎來雨季。

趕在五月前奪取木葉山,包圍燕山山脈,然後層層壓進,只有這樣才足夠保險。

“既然沒有異議,那便好好在此操練兵馬,等待來年二月動兵。”

斛斯光吩咐過後,隨即便在主位上落筆寫下奏表,將征討契丹與奚部的計劃發往了洛陽。

在他發出奏表的同時,河東的安破胡、遼東的張延暉也分別發出奏表。

他們的奏表最終趕在九月送抵,而劉繼隆也在看過三人的奏表後,將三個人的戰術做出調整,並給出三部兵馬各自開拔時間,以及什麼時間抵達什麼地方,完成什麼戰術後,這才將奏表發往了河北。

在劉繼隆做完這些差事的同時,已經返回洛陽並休息數月的耿明卻前來求見。

“傳他進來!”

得知耿明求見,劉繼隆很快便想到了探尋美洲的事情,連忙開口催促。

西門君遂不敢怠慢,親自動身將耿明從殿外帶入了貞觀殿內。

“臣……”

“可是東巡之事有了結果?”

劉繼隆伸手打斷他的行禮,直接詢問起了問題。

耿明聽後點了點頭,但是臉色有幾分不對,這讓劉繼隆察覺到了不對勁。

“回陛下,我軍海船出日本東去三十餘日後遭遇風暴,毀船三艘,陣歿二百七十四名兵卒。”

“風暴過後,由向東行駛二十四日,船隊遇群島,最大者如州縣大小,島上有野人捕撈海魚,種植芋頭與芭蕉。”

“按照陛下所給出海圖,此地應該便是檀香嶼(夏威夷)。”

“由於船隊物資不足,便兵分兩路,以四艘海船及三百名水兵繼續東進,餘下四艘海船及六百餘人依照海圖南下,沿著北赤道暖流返回。”

“返航船隊在中途遭遇風暴,不得已在呂宋休整三月,因疫病而死一百四十九,直至修補戰船後方才北上。”

“半月前,戰船北上抵達泉州,今日方才將奏表送抵洛陽。”

“臣不敢怠慢,特此將奏表送入宮中。”

耿明躬身行禮,劉繼隆聽後卻沒有生氣或難受,反而鬆了口氣。

儘管他知道大致的洋流,可太平洋並非是靠知道洋流就能平安度過的。

十二艘船,一千二百水兵東去,能在送出四艘船繼續向美洲探索同時,還能帶著近五百海兵返回泉州,將訊息稟告朝廷,這已經值得記功了。

想到此處,劉繼隆頷首道:“海事艱難,能探索到檀香嶼已然不錯,更何況他們還能選擇分兵繼續東去。”

“敕令,此次東巡海兵盡皆拔擢三級,每人賞錢百貫,陣歿與疫病而犧牲的將士,其家中有子嗣者,授正七品上勳雲騎尉,無子則兄弟父母承襲,孤身者營造忠烈祠,供其家鄉世代祭祀。”

“令這些歸來的海兵好好休養,將此次東巡經驗匯總後,若還有願意繼續東巡者,即令他們組建船隊,來年繼續出發。”

探索新大陸不是簡單的事情,帶回並推廣作物也並不簡單。

歐洲在漫無目的的情況下,用了五十年時間將新作物帶回並播種成功。

大漢倒是不需要這麼長時間,因為新作物中類似土豆、辣椒、玉米和紅薯等作物播種和脫毒的技術,劉繼隆都知道。

他前世跟著家裡人種植過老品種的許多作物,播種和脫毒的技術雖然不同,但大多都大同小異。

如果脫毒不徹底,那就會導致作物在經過種植後品種退化、產量下降。

所以只要能帶回新作物,劉繼隆就有把握在十幾年內將新作物在屯田折衝府內進行推廣。

只要屯田折衝府種出成果,四周百姓自然會跟隨種植,這就是屯田折衝府的好處。

他不能將希望寄託於那四艘船的將士,所以必須廣撒網,哪怕只有一艘船能將作物帶回,這項計劃也可宣告成功。

美洲對於大漢來說,只有新作物的吸引力較大,其它黃金白銀甚至豐富的獵物資源都不重要。

大漢不過四千餘萬口人,家門口就有日本、雲南這兩個黃金白銀和銅礦的產地,西南和西邊又有龐大的市場。

家門口的東北、西南兩個方向都是可以開發的方向,沒有必要捨近求遠。

不過朝廷雖然不準備發展美洲,但民間倒是可以自行發展。

思緒此處,劉繼隆回過神來,目光看向耿明道:“此事還需要汝多操勞,此外南洋的探索之事,進行的如何了?”

南洋和天竺的香料市場十分重要,眼下雖然可以透過絲綢之路獲取,但海運始終會向前發展。

與其讓阿拉伯人介入並掌握主導地位,倒不如讓大漢率先介入其中,避免宗教主義東侵。

“南洋之事,臣已經派遣不少舟船南下並打探得到不少訊息。”

“南洋主要以室利佛逝(三佛齊)、訶陵(爪哇)、吉打(馬來半島)等三國為主,三國有人口百萬,軍隊數萬,但多用青銅器和生鐵,以鍊甲和藤甲為主。”

“朝廷想要擊敗他們倒是容易,只是這些地方瘴氣犀利,不易久駐。”

“臣以為,倒是可以先對安南南部的占城動兵,收復占城後再徙民實土,自占城前往南洋更為方便。”

耿明說罷,劉繼隆則是根據現有情報沉思片刻,最後點了點頭。

按照南洋的局面和氣候,試圖動用朝廷的軍隊去攻佔這些地方並不妥,南洋多為群島,且又是熱帶雨林,沒有必要將有限的力量投入到偏離航道的那些群島上。

如果能佔領占城,從占城南下就能直接抵達馬六甲海峽,所以朝廷只需要像明朝那樣在馬六甲海峽設立宣慰司和官場就足夠。

只是宣慰司和官場的話,終究控制力太薄弱,更何況這個時代的南洋沒有多少漢人,還是得駐軍才行。

“此事暫且擱置,先將極東之地作物帶回,收復契丹、奚部及雲南等舊地再議。”

劉繼隆給出回覆,耿明聽後躬身作揖表示應下,隨後便與劉繼隆寒暄幾句後離開了貞觀殿。

隨著他們離去,劉繼隆則是將目光投向了西門君遂:“太子準備什麼時候回京?”

“回陛下,太子準備任期結束後再返回洛陽,應該是來年七月返回並抵達洛陽。”

西門君遂稟告過後,劉繼隆點了點頭,不知為什麼突然想到了高駢,因此忍不住詢問道:“渤海郡王這些日子都在做什麼?”

“聽聞渤海郡王近些年來求仙問道,與許多方士為伴。”

西門君遂將高駢近來的舉動說出,劉繼隆聽後無語,心道老天給了高駢一個好身體,不想他年老過後卻是個魔怔人。

這廝要是少吃點丹藥,估計都能再活十幾二十幾年。

想到這裡,劉繼隆對他吩咐道:“告訴渤海郡王,求仙問道不過是虛妄,讓他遣散那些方士,好好修身養性吧。”

“是……”西門君遂頷首應下,劉繼隆則是又補充道:

“若是他不相信,便讓他捉些雞鴨餵食那些丹藥,只需要幾天便能知曉那些丹藥是否有用了。”

“奴婢這就吩咐下去……”

西門君遂恭恭敬敬的應下,但又不免說道:“古往今來,許多帝王將相都追求長生,為此求仙問道,唯有漢高祖與陛下能如此豁達。”

劉繼隆聽後輕笑,拿起桌上奏表道:“漢高祖自然豁達,而某不過是知曉求仙問道皆為虛妄,所謂丹藥皆劇毒,方而如此看開罷了。”

話音落下,他低頭繼續處理起了奏表,西門君遂則是走出貞觀殿,吩咐人前往渤海郡王府而去。

半個多時辰後,當渤海郡王府內的傳諭宦官話音落下,站在他面前的高駢則是面色不改,但心底卻感受到了些許不舒服。

他自認為自己已經在家中老老實實,可陛下卻還要派宦官來斷絕自己求取長生之路,難道是為了報昔年之仇嗎?

高駢深吸口氣,憋屈著作揖道:“臣高駢,謹遵聖諭……”

見他應下,傳聖諭的宦官補充道:

“陛下還說了,若是渤海郡王不相信,可令將丹藥餵食雞鴨,只需要幾日時間便能知道這些丹藥劇毒。”

補充過後,宦官看向身後的幾名兵卒:“將王府內的方士盡數驅逐出京!”

“是!!”

十餘名兵卒開始動手,不多時便在嘈雜聲中將高駢重金請來的十餘名方士用棍棒趕出了渤海王府,並派人將他們押送離境。

做完這些後,宦官便對高駢行禮離去,高駢則是獨自生氣走回正堂。

王府內的家丞連忙跟上他腳步,緊接著作揖道:“高王,宮內的人將方士帶走了,但丹藥卻留了下來。”

“留下了?”高駢略微感到詫異,但很快想到了劉繼隆讓人帶給自己的話。

這些丹藥可都是價值數十上百貫藥物煉出來的丹藥,尋常人自然不可能讓雞鴨去試藥,正常都是讓人去試藥的。

正因如此,試藥的人只要沒事,這些丹藥就能被放心食用。

但劉繼隆令人交代的這些話,不免讓高駢有些多想。

思緒片刻,他忍痛道:“令人取出三十枚丹藥,選出一隻家禽,每日三頓以丹藥予它服用,且看看是否如陛下所說那般是劇毒。”

“這……”家丞聞言不免感到肉疼,他可是知道這些丹藥價格的。

“盯緊僕人,若是有人敢私自偷藏偷服用丹藥,立馬送官論罪!”

提起懲處家僕的事情,高駢又不免感到了不舒服。

前唐時打死家中奴婢,頂多就是罰錢,而今卻連親自動手教訓都不行,還得送往衙門去教訓,著實憋屈。

想到此處,高駢冷哼著取出話本,安靜研讀了起來。

自劉繼隆寫出《西遊》、《三國》等話本以來,話本便漸漸風靡,繼而誕生了許許多多書寫話本的文人。

在這其中,許多前唐文人不願出仕大漢,便多書寫話本來提高名望,賺取錢糧。

這種情況,又從大漢發行報紙以來擴大影響,不少文人都摘抄自己話本中的內容發到報紙上,以此吸引富戶採買話本。

話本的風靡,導致地方上的書坊也漸漸繁榮起來,許多書坊還會與文人簽訂契約,以此來培養獨家話本,提高書坊名聲。

只是有劉繼隆的話本珠玉在前,後來的話本也多模仿《西遊》、《三國》,繼而出現了許多神魔志怪和歷史的話本。

高駢喜歡研讀神魔志怪的話本,為的就是尋求長生之道。

奈何西遊在前,他看其它的話本總是覺得差了些,心心念念間,他不免道:

“這些庸才所寫話本著實不堪入目!”

暗罵之後,他拿起大漢的《國報》與《京報》開始研讀,其中提及了大漢要對契丹和奚部用兵的訊息,這令高駢感覺心癢癢的。

他雖然六十有二,可精力依舊充沛,身體健壯,滿頭黑髮。

看著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庸才都在前線連戰連捷,他自然心癢難耐,但卻又拉不下臉面去求劉繼隆。

他知道只要自己開口,劉繼隆肯定會給自己安排差事,但他就是低不下這個頭。

這麼想著,他心裡越來越煩躁,最後乾脆起身往別苑走去,準備去池塘釣釣魚來磨鍊氣性。

在他磨鍊氣性的同時,時間也在飛速流逝。

幾日後,家丞突然凝重著臉色找到了正在練字的高駢,躬身作揖後才道;“高王,那些家禽近幾日來腹瀉拒食、羽毛蓬亂,今早有一隻嘔血而死,這……”

聞言,高駢手中毛筆輕顫,使得一幅字瞬間不成樣子。

他臉色陰沉抬起頭來,家丞更為恭順。

“死了?那之前試藥的那幾個家僕呢?”

“家僕們沒事,但家禽確實如老僕剛才所說,腹瀉拒食、羽毛蓬亂、嘔血而死。”

家丞的話令高駢感到了不安,思前想後下,他還是覺得性命更為重要,不免咬牙吩咐:“準備馬車,吾要入宮面聖。”

“是!”家丞聞言眼前一亮,連忙應下並很快為他安排了馬車。

高駢忐忑不安的乘車前往宮門,不多時便得到傳令,准許他步行入宮前往貞觀殿。

高駢硬著頭皮前往了貞觀殿,沿途見到了不少入宮的官員,而他們都錯愕的看著自己,這令高駢感到老臉通紅。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