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義非唐

第534章 洪武八年

確認無誤後,趙炳忠便繼續開口說道:

“如今縣內倉庫充足,既是州衙吩咐,便勞煩諸位勞心盡力了。”

“某等遵令……”

趙炳忠吩咐過後,眾官員紛紛開口回應,隨後開始商議起了應該如何排程錢糧,徵募多少民夫。

由於限期歲內完成,工程時間自然是有些緊張,所募民夫預計兩千餘人。

對於人口不過萬餘人的普寧縣來說,幾乎需要徵募整個縣的青壯,但好在朝廷給的工價高,倒也不用擔心招不到人。

議事結束後,作為司戶曹官的劉烈便帶著十名佐吏返回了司戶衙門,連夜撥算算盤將大致所需錢糧和工料給算了出來。

“四千六百二十五貫一百五十七錢,這筆錢衙門是拿不出了,只能指望州衙調撥了。”

隨著劉烈皺眉說出這個數額,其餘佐吏也紛紛頷首表示認可。

普寧縣每年賦稅折色不過四千貫,由於屬於邊塞,因此六成起運,四成留存。

不過這只是名義上的起運和留存,實際上普寧縣在賦稅收取過後會按照實際情況向州衙稟報截留部分賦稅。

對於貧苦的普寧縣來說,每年賦稅能起運三成去州衙都算不錯了,而州衙則是會因為負擔較重的州兵和衙役俸祿而繼續截留。

貴州的賦稅,最後能起運兩成上去便十分不錯,偶爾還需要黔中布政司調撥才能渡過難關。

好在也不是每個州縣都能這麼做,正常只有邊地州縣才能如此,如河淮江南之地的州縣是沒有這種特權的。

正因如此,普寧縣的倉庫沒有什麼積存,趙炳忠所謂的倉庫充實,不過是誇張罷了。

如今普寧縣內只有剛收上來不久的那些糧食和稅錢,發放俸祿僅夠,募工幹活卻還得需要州衙支援。

想到此處,劉烈抬頭看向熬夜的佐吏們,吩咐道:“都先回去休息吧,明日某親自與趙縣令說此事。”

“某等謹退……”

見劉烈准許,這群佐吏紛紛作揖,而後退出了司戶衙門。

劉烈在衙門內將就了一晚,翌日便尋到了正在理政的趙炳忠,將司戶的文冊遞了上去,同時補充道:

“以倉庫情況,剛夠發放縣中六十七名官吏的俸祿,實在沒有餘力募民做工。”

“此事若要想操辦,還得想州衙求些調撥才行……”

劉烈公事公辦的說著,趙炳忠則是笑呵呵收下文冊,接著說道:

“張戶曹放心,州衙昨日便有訊息傳來,五千貫錢正在調撥來的路上,衙門只需要負責民夫的工食便可。”

得知州衙早有準備,劉烈並沒有感到奇怪,心想多半是朝廷提前準備好,從劍南、山南等道調撥而來的新鑄錢。

他在普寧當差也有半年了,十分清楚黔中道的情況。

黔中道經過整頓重編後,設有十州二十四縣人口近六十萬,耕地不足二百七十萬畝,連自給自足都做不到,需要從山南、劍南起運近百萬石糧食和數十萬貫銅錢、近萬石官鹽來供黔中發展。

單從他在大學所學的經濟來看,朝廷壓根沒有必要在這種地方投入這麼多錢糧。

不過劉烈知曉自家阿耶對黔中如此投入,主要是為了日後從黔中進攻並收復南中之地,因此經濟問題便沒有那麼重要的。

待南中收復後,朝廷應該會慢慢減少對黔中的投入,轉而加大力度經營南中。

想到此處,劉烈對趙炳忠作揖道:“既是如此,某便等待州衙車馬到來,再張貼告示,告知普寧百姓,官衙募工之事了。”

他本欲說完便走,卻不想趙炳忠笑呵呵詢問道:“張戶曹盡公職守,年少有為,某有事情困擾,不知能否請教張戶曹?”

“來了……”聽到趙炳忠的話,儘管早就知道所有的付出都需要回報,但劉烈還是有些沉不住氣。

他深吸口氣平復了心情,繼而才對趙炳忠詢問道:“不知趙縣令有何事困擾,不妨說說。”

既然接受了趙炳忠的幫忙,劉烈自然只能幫他,但前提是沒有觸及他的底線。

“呵呵……”趙炳忠見劉烈開口,頓時笑著起身示意他坐下,同時說道:

“某在普寧任官即將三載,然而皆只評的中等,恐怕即便調往他處,也不過是去中縣擔任縣令,亦或者去上縣擔任縣丞。”

“張戶曹覺得,某應該如何選擇?”

趙炳忠知道劉烈背景大,但具體有多大,他始終沒個大概。

如今他調任在即,若是能得到劉烈指點而留在容易立功的地方,那可比自己如無頭蒼蠅般亂撞要好多了。

想到此處,他雙目緊盯劉烈,而劉烈也聽後也鬆了口氣。

他擔心趙炳忠讓他幫忙高升,但好在趙炳忠並沒有這麼做,只是詢問了個去向問題。

儘管這也有些擦邊,但如今的劉烈也不是曾經那個橫衝直撞的傢伙了,稍微擦邊也並不是不行。

“若是趙縣令信任,接下來數年都可留在黔中,尤其是貴州、矩州麾下諸縣。”

劉烈開口後,趙炳忠表情不由僵硬,因為他清楚自己想要留下有多麼困難。

貴州和矩州下轄的縣城都是人口稀少的下縣,留任是肯定不行的,他可不想繼續在下縣耽擱下去。

若是如此,那他便只剩下平調進入州衙,任職州衙中六曹參軍了。

想到此處,他有些猶豫,但在看到劉烈輕描淡寫的樣子後,他還是笑呵呵開口道:

“某知曉,多謝張戶曹了。”

“不過是隨口之言,縣令不必放在心上,既然無事,某便先告退了。”

見趙炳忠有了決斷,劉烈頓時鬆了口氣。

不論如何,終歸是還了些這趙炳忠的人情,往後如何,便看他自己選擇的對不對了。

他起身離開了此處衙門,而趙炳忠也是恭敬送他離開此處,隨後返回書桌前奮筆疾書,想來是決定了去處。

在他奮筆疾書時,劉烈已經返回司戶衙門繼續當差,但衙門的訊息不知如何傳了出去,普寧縣本就困苦的那些百姓得知衙門即將募工,且工錢依舊是三十錢後,普寧縣衙的四周便熱鬧了起來。

無數身穿粗布麻衣,身材幹瘦的百姓什麼都不幹,就這樣抱著褥子圍著縣衙,等待告示張貼。

此事歸縣尉管轄,但任憑縣尉如何派人驅逐他們,他們總是會在衙役和州兵離去後再度返回。

他們為了生活而風餐露宿的模樣,倒是令劉烈感受到了觸動。

這些日子在普寧當差,由於朝廷政令不斷,導致他比在洛陽時還要忙碌,心裡不免積有怨氣。

如今見普寧的百姓依舊穿著陳舊衣裳,被褥單薄得難以遮蔽寒風,這讓他感受到了民生的不易和各地的差距。

三十錢的工錢雖然高,但是在富庶之地卻也常見,百姓哪怕會踴躍報名,卻不至於風餐露宿的等待告示。

但是在這黔中貧苦之地,三十錢的工錢足夠買兩斤官鹽,足夠五口之家吃一個月。

若是能搶到這份工,隨便幹一個月都比過種大半年的地。

家中能多出兩石糧食,亦或者五斗鹽,還能省下一個壯勞力一個月的口糧。

正因如此,隨著訊息傳開,普寧縣衙周圍的百姓越來越多,直到暮鼓聲作響,這些百姓才不得不在宵禁的禁令下不甘離去。

“世道艱難啊……”

望著百姓們不甘離去的背影,走出衙門準備放鬆下精神的劉烈忍不住嘆氣。

“是啊,若非陛下隆恩,這世道恐怕還要再艱難些。”

劉烈身後響起聲音,他回頭看去,卻見是縣尉楊端走出,不由向他行禮,卻被他抬手拖住。

“張戶曹不必如此,眼下已經散班,你我便以平輩相交便是。”

楊端為人十分豪氣,劉烈見他如此豁達,頓時也拾起了曾經在臨州的意氣風發,與其頷首道:

“聽聞楊縣尉入黔五年有餘,想來知曉這黔中百姓的困苦。”

“自然!”楊端沒有藏著掖著,直接開口說道:“某自長安官學畢業後便得以入黔,如今確實有五年光景了。”

“明歲若是不出意外,應該是要調往他處擔任縣丞了。”

大漢的縣尉比舊唐時地位要高些,哪怕是下縣的縣尉也有正八品上的品秩,縣丞則是從七品下。

雖說大漢制度下,縣丞權力不如縣尉大,但這是過渡成為縣令的重要一關,楊端早就有了準備。

“不知楊縣尉是準備調往何處?”

劉烈特意詢問,因為他也想把楊端的人情還了,但楊端卻沒給他這個機會。

“某準備繼續留在黔中,若是可以,調往貴州或矩州諸縣都可。”

楊端笑呵呵開口,而他的選擇則是令劉烈不免側目。

見劉烈如此,楊端也解釋道:“陛下雄才大略,如何能夠忍受南蠻不斷挑釁?”

“如今遼東收復,陛下恐怕會在之後收復燕北遼水之地,然後便要對南蠻動兵了。”

“某以為,出兵討平南蠻也不過三五年的事情罷了。”

“只要朝廷不調某前往黔中以外他處,某還是願意留在黔中立功。”

楊端的話令劉烈不由的高看他,同時也對無法還他人情而感到棘手。

“天色不早了,某也該回家了,張戶曹就此別過。”

“楊縣尉慢走……”

楊端笑著離去,劉烈則是站在原地看著他背影漸行漸遠,暗自皺眉。

楊端沒有提及讓自己幫他的事情,顯然是很有把握能繼續高升。

若是如此,他興許是要把這份人情留到關鍵時刻,這就有些不好辦了。

不過他能有這份見識,幫幫他倒也沒什麼問題,日後說不定能委以重任。

想到此處,劉烈嘴角輕揚,轉身往自己在普寧縣的住所走去……

五日後,隨著州衙派兵押送五千貫錢到來,衙門也在官錢歸庫後貼出了告示。

沒有任何意外,這告示貼下不到半日便募足了兩千民夫,而普寧縣也在翌日跟隨天下大流,開始對縣內官道、河渠、河道進行修整。

與此同時,整個天下州縣的工程也是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作為人口稀少之地的普寧都能募工兩千,更不用說那些人口大縣了。

隨著時間走入臘月,在各縣浩浩蕩蕩的工程建設下,戶部也掌握了各縣遞交的文冊並進行了匯總。

“是歲農閒,天下諸縣募工三百七十六萬五……”

臘月十五日,隨著李商隱等三人帶著六部官員前來彙報差事,坐在主位的劉繼隆也閉目養神的安靜傾聽起來。

“預至臘月三十除夕,諸司州縣所耗錢糧折色應九百四十七萬餘貫,朝廷積存……”

封邦彥匯總完畢,順帶將仍舊充實的朝廷國庫積存報了出來。

眼下國庫中還有五千五百餘萬石糧食和一千四百餘萬貫錢,依舊十分充盈,足夠繼續維持如今年這般的四年基建。

“甚好。”

劉繼隆緩緩睜開眼睛,簡略做出評價,同時繼續帶著探究的目光詢問道:“遼東道眼下有多少百姓和屯兵?”

“回稟陛下……”崔恕主動開口行禮,並在行禮過後說道:

“至今歲十月,遼東有司屯兵二千九百七十,遷徙河南、河北等處民戶與舊民計二萬二千六百五十七戶,十一萬三千五百五十七口。”

“遼東布政司奏表,遼東有屯田萬四千八百五十畝,公田百二十八萬五百七十七畝六分。”

在崔恕奏表下,遼東局勢逐漸明朗,十一萬人口雖少,且其中近三成都是遺民,但這才是收復遼東的第二年。

只要堅持不懈的遷徙百姓並開墾荒地,遼東遲早能恢復到東漢永和年間的三十八萬口,甚至突破百萬口。

“速度還是太慢,傳令河北、河東、河南、淮南及江南東西兩道有司,凡遷徙遼東之民,每戶發耕牛一頭,免開荒五年賦稅。”

“每戶按口發糧與農具,不論男女大小,皆發糧五石,襖子兩套,粗布兩匹!”

相比較此前的政策,劉繼隆這次下的本錢更大,光襖子和粗布、糧食就足夠吸引許多百姓了。

李商隱等人見狀面面相覷,最終還是李商隱主動站出來道:“陛下,遷徙百姓往遼東去,這自然是好事。”

“然遼東土地貧瘠,歲產不過六七鬥,且還需供應三萬正軍口糧,所產剛剛足夠十四萬軍民所食。”

“若是遷入太多人口,則需從河南齊魯之地採買糧草供應百姓,耗費甚大,不如徐徐圖之……”

李商隱是覺得可以慢慢來,哪怕每年只遷入兩三萬人口,十幾年後也有四十幾萬口了。

在他看來,四十幾萬口足夠讓大漢牢牢掌控遼東了,但劉繼隆卻根本不滿意。

洪武年間北方諸省人口不過千萬,朱元璋尚且能遷徙五十餘萬口前往遼東,雖然是強制遷徙,但最後也留下了三十餘萬口。

如今大漢在北方人口兩千八百餘萬,開出的價碼也比明初遷徙更高,不可能到最後還不如明初吧?

“耗費雖大,然早些移民實土,便能早些討平北邊的契丹與奚部。”

“三萬大軍若分兵二萬自遼東討契丹而去,所需民夫最少八萬。”

“如今遼民不過十一萬,且男丁不過五萬口,如何能供應大軍討平契丹?”

“此事無需商議,河南及淮南道,每年各起運五十萬石走海運前往遼東,令遼東有司修軍倉、常平倉及官倉儲備。”

“若因官倉修葺失利而致使糧食黴變,依律論處!”

劉繼隆的語氣令李商隱等人知曉了他的決心,自然不敢再繼續勸說他,只能紛紛作揖稱是。

見眾人表態,劉繼隆隨之想到了天下學子三年後便要從大學畢業的事情,繼而開口道:

“天下久不開科舉,而今諸多學子自官學畢業,朕欲在洪武十年開科舉,將科舉分為鄉試、會試、殿試。”

劉繼隆將三試的想法說給了群臣,又將糊名制從殿試普及到了鄉試。

如此做法,倒是令李商隱等人不由頷首,紛紛作揖高唱聖明。

“凡大學學子,可科舉,亦可走下鄉從軍為吏之路。”

見眾人同意,劉繼隆便保留了這兩套選拔人才的體系,這主要還是擔心科舉制度不成熟,亦或者地方教育有差,以便及時終止科舉。

如果科舉沒有問題,那下鄉從軍為吏的選拔即便保留也不會影響什麼,畢竟想要從大學畢業,並歷經六年的考察,哪怕能力不如科舉選拔出來的官員出眾,卻能補足科舉選拔官員不知民生的短板。

在他的示意下,李商隱等人紛紛退下,不多時便透過流程,將洪武十年科舉及三試會考的事情公之於眾。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