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住在潼關城,韓信不用為吃穿住行發愁,因他曾在三川郡的書庫當值,又在李覓的引薦下,能在這裡的書庫繼續當值。
韓信又開始了他吃了睡,醒了看書,一邊看書一邊吃的生活。
進入潼關城之後,韓信能看到更多有關公子扶蘇與關中建設記錄的書。
近來,一批批想要入秦為吏的人越來越多,只是過了半個月,這樣的人就有上百人了。
食肆是一個很有秩序的地方。
沒錯,對秦人來說,吃飯是一件很有規矩的事,首先不能浪費糧食,一粒糧食都不能浪費。
吃飯不得交頭接耳,不得喧譁,尤其要坐得端正。
當這裡的十歲甚至不到十歲的孩子都能夠遵守的時候,韓信也開始端正用飯,而後續來到這裡的人,他們也不自覺地融入了這個規則中。
用秦人的話來說,好好吃飯是很重要的。
飯後,那些前來考試的人也需要在潼關城內找活幹,有的人負責印書,有的人負責整理紙張,來這裡的每個人都有他們要做的事。
韓信覺得也就他的工作最好,能夠一邊看書一邊工作。
而這些人中,韓信注意到了剛來的一人,此人是從河西走廊而來的支教夫子,這個人叫婁敬。
在婁敬的講述下,公子扶蘇治理關中,三五年造福了數十萬人,十年間造福了近百萬人,天下臣民臣服,收西戎人修河西走廊,分田地惠之於民。
自周天子設秦邑這八百年來,關中從未有過如此的富庶。
公子扶蘇就是天生的皇帝。
韓信聽得好奇,如今的這一切都是公子扶蘇所賜的。
在書庫中的藏書記錄中,韓信看過確實有關關中建設的書籍。
這似乎也進一步佐證了公子扶蘇對關中的建設是真實的。
婁敬的話語聲落下,有人朗聲道:“誰不知道你婁敬來關中這麼多年都沒有見過公子扶蘇,當初向公子扶蘇進獻國策,還未被公子所用。”
食肆外,頓時議論聲四起,婁敬想要找到說話的人卻沒有發現。
蕭何先一步離開了人群,走在後方的曹參道:“這個婁敬聽說確實是在關中已有數年,但觀其人言行,似乎並不可靠。”
蕭何道:“不用在意他們。”
曹參頷首。
這一次想要入秦為吏的人很多,說是透過考試入仕,也就是說秦廷是擇優而取,並且這些人之中,肯定是有人會被淘汰的。
蕭何回到自己的住處,“聽說在潼關城外有人能夠送書信?”
曹參道:“那都是官府的人。”
蕭何頷首。
夜裡,蕭何以自己的縣吏身份,透過潼關的守軍找到了渭南郡的郡丞。
也不知道蕭何用什麼辦法,曹參只知道蕭何與渭南郡的郡臣司馬欣商議了片刻,司馬欣就答應在遞交琅琊文書時,順手將蕭何要給琅琊縣支教夫子的書信帶上。
曹參也沒有多問,兩人依舊與平日裡一樣。
潼關城的建設是以城內的學舍為主的,而且這裡的一切設施也都是以服務學舍為主,此地雖說往來人口眾多,可人們的交易依舊以糧食為主,鮮有銅錢交易,多數都是以物換物。
如果有一個十分富有的人,他帶著大量的錢來到潼關,卻難以用銅錢在潼關買到想要的東西。
潼關城除了是一座學城,其實這也是一座勞動力轉移的樞紐,大量的人湧入關中,只要到了第一站潼關,就有不少人前來此地僱工。
關中像是永遠都需要人口,蕭何偶爾也會離開潼關城,去關中的各地看看。
蕭何發現關中到處都在修路,或者是墾田修渠,造房子。
這關中所有的路都集中一個方向,這裡道路的盡頭都是咸陽城。
蕭何站在敬業渠邊,看到了敬業渠的石碑,這上面記錄了公子扶蘇從何時開始建設這條渠,以及這條渠建設是何時建設完成的。
回到潼關城時,已是入夜,蕭何又一次見到了司馬欣。
司馬欣說書信已經送去琅琊縣了,不過這一來一回間,等對方收到文書多半要等兩個月。
蕭何倒也不在意這些,能夠藉助文書傳遞的便利,將他的書信送去給稂,郡丞已十分好了。
換作是別人,或許會拒絕。
面對司馬欣,蕭何行禮道:“多謝。”
曹參也跟著行禮,換作別人,多半也會拒絕這件事。
司馬欣神色平靜道:“無妨,稂這個孩子老夫認識。”
這一次輪到蕭何疑惑了。
司馬欣又道:“在我初到渭南任職時,稂就是第一批前去支教的人,三年前這孩子回來過一次,原本他可以留下來在關中為吏,不過他說他還要接著去支教,從此他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過了,不過去年有稂的學生來到關中,說了有關他的事情。”
話語一頓,司馬欣站在黃河邊嘆道:“那孩子在外面娶了一個十分美麗的妻子,還生了兒子,稂就住在海邊,他雖說多年沒回來了,可是每年都有十餘個他的學生來到潼關,那都是稂教出來的孩子,他們與稂一樣,好學且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