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老先生來這裡的第三個月,桓楚始終照顧著。
海邊的一間小屋,就是老先生的住處,這裡距離琅琊臺也很近,以前這間小屋是徐福用來存放物件用的。
老先生來到此地之後,這間屋子就給老先生暫住了。
徐福以前是稷下學宮的人,對范增十分敬仰,因范增在各地名仕中也是頗有名氣的。
今天,桓楚聽著老先生與孩子們玩鬧的笑聲,他的臉上也帶著笑容。
老先生來到這裡之後,真的很高興,很快樂。
只是一想到今天見到的人,桓楚就沒了笑容,他轉身看向遠處的大海,老先生在這裡很好。
比之在楚地的某些人,如項梁那些人如今還只能陰暗的活著東躲西藏。
復楚?
這是桓楚心中的又一次迷茫,難道真的要復楚嗎?
之所以會想到這些,是因為桓楚今天見到了一個人,這個人送來的一封書信,書信是項梁送來的。
項梁過來詢問老先生如今是否安好。
當初與項梁在會稽郡分別,項梁要圖謀復楚之事,就一直寫書信來詢問。
桓楚是想復楚,可他一生最敬愛的人還是自己的老師範增。
儘管老師會用竹條抽打自己,但桓楚覺得這都是應該的。
項梁對秦有著極大的仇恨,項燕死後他一直圖謀著復楚大業,桓楚知道項梁為了復楚恐怕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項梁想要拉攏老師。
這些事桓楚一直瞞著老師,不想老師知道項梁的計劃。
等老師走遠了,桓楚一個人將老師的屋子好好打掃了一番,打掃得極其乾淨。
待老師回來孩子後,桓楚又親手給老師安排了飯食。
“老師,我最近要回一趟楚地。”
范增吃著飯食點頭。
翌日,桓楚找了一個漁民姑娘讓她來照顧老師的起居,給了很多的報酬。
而桓楚則背上了行囊離開了海邊。
桓楚來到了琅琊西的縣城內,他在這裡見到了一個人,此人叫作參木,是項梁的人。
當初皇帝東巡路過彭城,就是這個參木殺了韓終。
見到這個人,桓楚心中訝異,但他確定項梁為了復楚,肯定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參木打量著對方問道:“老先生?”
桓楚回道:“老先生讓我去見項梁。”
見參木還有些懷疑的目光,桓楚又道:“我是老師的弟子,項梁難道還信不過我嗎?”
參木見對方有翻臉的架勢,笑道:“自然是信得過,請吧。”
兩人偽裝成客商離開了琅琊縣。
一路上,桓楚還在想著范增,如果他死在了楚地恐怕昨晚就是他最後一次與老師一起用飯了。
也不知道在昨晚,老師吃得好不好。
如果自己死了,老師能夠在海邊平靜的過完一生,桓楚也問心無愧了。
此番他去見項梁,穩住項梁,就是為了保住老師。
從琅琊縣離開之後,如今還能聽到人們說關中如何如何,人們總是願意相信他們見到的事。
因為今年很多人遠赴關中的人都回來了,他們說著關中如何如何好,甚至還鼓勵更多的人去關中。
好似秦治理的關中就是人間的仙境。
參木每每聽到這些話,神色就會帶著厭煩。
桓楚則想起了老師的話,其實老師是不喜歷代楚王的,也瞧不上楚國,尤其是最近的兩位楚王,更是不爭氣。
老師早就對楚王失望透頂了,現在的天下好不容易平靜了,桓楚覺得若是這個天下亂不起來,老師就不會幫著項梁復楚了。
桓楚又想到了公子扶蘇,如果嬴政沒有這麼一個兒子,恐怕如今的形勢又會不同。
如果公子扶蘇真的如此愛天下人,真的如傳聞中如此愛民,那麼就如老師所言,公子扶蘇就是得道者多助的那一位。
而項梁才是失道者寡助。
為此,桓楚還是有打他自己的打算,如果秦真的禍亂天下,老師自然會出山幫助項梁。
反之,若秦能夠治理好天下,那麼項梁的起兵也會被很快撲滅。
打仗是很辛苦的,桓楚希望公子扶蘇能夠好好治理這天下,至少絕大多數的楚人對秦王嬴政有記恨。
但在楚舊貴族中,有不少人對公子扶蘇還是友好的,傳聞中公子是楚人女子所生的孩子。
如今再去想當年的七國之間你爭我奪,讓人恍如隔世,好似是上輩子的事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