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府內,王賁正在看著公子帶來的卷宗,笑道:“丞相。”
李斯上前先道:“公子。”
扶蘇手中還提著一支筆,又道:“這裡有不少賬目要老師過目。”
李斯當即在一旁坐下,拿過了一旁的卷宗。
王賁道:“靈渠是修好了,這桂林郡增了兩千官吏,往後在南方不知還要增派多少。”
李斯道:“五千人。”
扶蘇看著手中的卷宗,想起了丞相對南方的策略,其實允許地方一些越民自治,是為了節約治理成本。
根據戰功與名冊,還有各種撫卹,需要重新分田畝,增糧食,免徭役,各種事都要安排。
扶蘇道:“渭南的兩萬多頃田已分完了,整個渭南的田地也快到極限了,也沒有其他的田地能夠分。”
李斯沒有當即說話。
扶蘇又道:“王少府,洛陽還有不少田地能分吧?”
李斯頷首,道:“足夠的。”
現在的形勢就是田地多,人口少,洛陽以東的田地肯定是夠分的。
扶蘇道:“關中的田夠分嗎?”
王賁抬首嘆道:“關中田地緊,不見得好分。”
扶蘇擱下手中的竹簡,擱下筆,望著這裡還有的三兩個小吏,低聲道:“老師,張蒼的事快做完了。”
聞言,李斯頓時來了精神,他差點忘了張蒼,這個張蒼大半年沒有回丞相府了,一直都在咸陽橋邊為公子辦事。
張蒼所做的就是遷民,重建村縣之事。
扶蘇道:“有咸陽橋以西的地圖嗎?”
李斯又給了邊上小吏一個眼神,一張圖就遞了過來。
揭開這張圖是以前的岐山以南三縣,而如今三縣都要南遷,就依次沿著咸陽橋的直道。
以前三個縣的位置錯落,而且分得很開,不好相互走動。
而現在,三個縣搬遷之後,就在咸陽橋西側的直道上,一條直道貫穿三個縣,三個縣都在一條道上,彼此捱得近,而且縣的範圍也更大了。
王賁看著地圖琢磨道:“丞相,公子如此搬遷對將來徵調民夫,徵調兵馬都有極大的裨益。”
其實王賁的話,還是沒有跳出一個將軍的思考範圍。
李斯倒是看到了更多的益處,以前這三個縣相隔很遠,但現在改遷之後,人口更集中,更方便管。
扶蘇解釋道:“搬遷之後三個縣都在咸陽橋的西側,他們往來咸陽能夠更便捷,加強咸陽橋的作用。”
李斯與王賁站在一起,聞言都是齊齊點頭。
三個人看一個地圖,有了三個方面的看法,王賁的看法還在調兵上,他是一個將軍。
李斯是丞相,因此他看重的還是集權與制度。
扶蘇覺得自己先前所注意的,是咸陽橋對民生與生產力的作用。
三人立場不同,看到的利益也不同。
不過都是有好處的。
歷代的大秦丞相不僅僅是丞相而且還是管生產的人,商鞅之後的大秦丞相基本上都是這個模子。
李斯是丞相,但他也擅長管生產,扶蘇也在御史府看過諸多有關李斯的卷宗,與以前的大秦丞相相比,李斯這人行事的確不擇手段,進取心強。
當初三縣的族老擔任縣令,縣丞。
即便對方退讓了,原以為大家依舊能和和氣氣的。
可李斯呢,還是將他們的官職給免除了。
扶蘇特別能夠理解李斯的行為,現在這些族老會退讓,但是將來他們很有可能會再咬一口,這不僅僅是那些臉面的問題,這是政令不通達的問題,秦的政令不能下到達縣,何談治理。
換作是自己,需要做到有功行賞,有錯就罰,扶蘇覺得自己沒有李斯那麼仁慈,李斯只是免去官職了他們的官職。
李斯是一個合格的大秦丞相,而且也會抓生產。
但扶蘇認為,抓生產就要有嚴格的規矩,沒有規矩與制度就管不了生產。
扶蘇道:“三縣搬遷之後,岐山以南的田地就空出來了,會有三萬頃的空餘。”
李斯頷首。
土地當然不是憑空變出來的,這三萬頃也是如此,是經過遷民與重新整合之後,空餘出來的土地。
就像是一堆亂糟糟的零件,擠在一個箱子中,當你將箱子中的零件分類整理擺放之後,箱子裡反而有了更多的空餘空間。
“有這三萬頃土地,還是當初三縣搬遷時,請老師出了力。”
李斯尷尬一笑。
王賁道:“有了這些土地,軍功和田地就夠分了。”
言至此處,他又感慨道:“分在關中最好。”
這話其實沒錯,分在關中是最好的,因為這些秦軍都是軍中最年輕,也是最忠心的,這對加強關中的力量幫助,跟著都水長回來的一共有八千人,這八千甲士就是八千戶人家,算上每一戶人家的人口,哪怕一戶只有三口人,最少也有兩萬多口人。
快接近午時的時候,往來的官吏也越來越多。
王賁幫著一起整理賬目,又道:“那八千甲士都還在關中嗎?有沒有去別的地方探親?”
小吏回道:“都在忙著成婚呢,這半年關中各縣各亭鄉,天天都有人家成婚。”
王賁錯愕一笑,道:“好,這是好事,成婚了就成家了,成家了就在關中紮根了。”
扶蘇道:“老師。”
李斯回道:“公子是有何事?”
“這一次的土地問題解決了,往後該如何?”
李斯道:“關中土地不夠,就去洛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