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開始前一天,夢之隊訓練中心,更衣室。
慘白的頂燈將斯蒂芬.馬布裡低垂的面容映得晦暗不明。
阿倫.艾弗森詢問悶悶不樂的紐約之子:“斯蒂芬,你為什麼討厭那個小鬼?”
斯蒂芬.馬布裡隨口回答:“我不討厭他。”
“得了吧,你覺得一個18歲的菜鳥能威脅到你的更衣室地位嗎?科比.布萊恩特趕走了沙克,但用了整整8年。”
斯蒂芬.馬布裡沒有再回答。
他希望林奇不要來紐約嗎?不,他無比希望紐約能有個真正能打球的人。
因為他渴望成為紐約的驕傲。
他的籃球故事從童年便閃耀著非凡光芒,與多數球員在高中嶄露頭角不同,這個天賦異稟的科尼島男孩早在1988年就被《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冠以“全美第一小學生“稱號,成為北美籃球史上罕見的低齡現象級球員。
他的家族基因堪稱科尼島籃球王朝,三位兄長皆以超凡運動天賦聞名當地,整個馬布裡家族如同“籃球版卡戴珊”,從街頭球場到社群賽事始終佔據媒體焦點。
雙方確實沒什麼不同,都是靠“球”為生。
在這種籃球世家的光環下,斯蒂芬自六歲起就成為報刊的追蹤物件。當這個被聚光燈培育的籃球神童升入高中時,他已然具備巨星排場,成為史上少數能在“籃球麥加“麥迪遜廣場花園打高中賽事的球員,在紐約籃球聖殿接受全城歡呼。
而和他哥哥們倒在職業籃球門前不同,他成為了家族20年期待中唯一打進nba的球員,實現了整個街區的世代夢想。
他自帶光環,他是科尼島的救世主,是無數科尼島孩子的偶像。
他是紐約的天選之子,是帕特里克.尤因之後紐約最璀璨的籃球明星。
儘管職業生涯起步於遙遠的明尼阿波利斯,可紐約球迷心中一直有他的一席之地。
上賽季,他終於來到了兒時夢想要效力的球隊,他渴望帶領尼克斯成功,續寫自己校園籃球的傳奇。
但現實卻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阿蘭.休斯頓賽季報銷,傷停公告還貼在《紐約時報》的頭版上,伊塞亞.托馬斯就迫不及待的告訴他:“我們這賽季的目標是得到那個在西班牙打球的孩子。”
然後,伊賽亞.托馬斯又交易走了為數不多幾個能打球的人,斯蒂芬.馬布裡只能在擺爛的漩渦中掙扎。
他經常情緒崩潰,回家後大喊大叫:“為什麼我們輸了,他們卻像若無其事!”
他從紐約的天選之子,變成了《紐約時報》中“紐約最受唾棄的球員”,媒體常常嘲笑他和基德互換後籃網直接把整個東部翻了個底朝天,以此凸顯他的無能。
現在,噩夢還沒有結束。
紐約人有了新寵,那個從未踏足紐約半步的傢伙,成為了所有紐約人的摯愛。
他只是打一場夏季聯賽,居然就擁有全美直播的待遇。
他還沒有正式穿過尼克斯隊的球衣,就已經有人將他奉為尼克斯的領袖。
斯蒂芬.馬布裡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要被紐約媒體和球迷拋棄。
所以他渴望在奧運會上證明自己,他希望讓全紐約看見,只要有一群能打的隊友,他一樣可以贏球。
現在,命運讓他遇上了那個馬德里來的中國人。
他多麼希望告訴紐約媒體,他才是能夠帶領帝國崛起的那個答案。
斯蒂芬.馬布裡抬頭,凝視著更衣室鏡中憔悴的臉。那裡倒映著《紐約郵報》“最受唾棄球員”的刺眼標題,也倒映著1988年那個在科尼島街頭被攝像機追逐的神童。
明晚他必須贏。
因為他渴望成為紐約的驕傲。
另一邊,中國隊的訓練場。同樣是白色頂燈,但卻顯得林奇活力滿滿。
籃球撞擊地板的迴響規律地填滿空曠場地,林奇的跳投劃出優美弧線,汗珠隨著騰空動作甩出一道細碎銀光。
林奇依然在加練自己的跳投,他渴望早日將科沃爾的投籃天賦化作自己的即戰力。
“嘿!再這麼練下去球館要給我們漲租了!“姚明倚著門框拋來一罐佳得樂,鋁罐在地板上滾出清脆聲響,“我看你是真想把馬布里弄死啊。”
林奇接住滾到腳邊的飲料:“打塞黑的時候,你也像是要把他們所有人弄死。”
“那是因為.”姚明用毛巾抹了把臉,“因為我要確保我們可以出線,那種感覺很奇妙,你放下一切,你.等你進了nba,你會明白這種感覺的。”
“什麼感覺?”
“nba非常瘋狂,常規賽就有82場,在七個半月的時間裡你的腦子裡只有籃球,在七個半月的時間裡所有事情都和競爭有關,這會讓你擁有一種強烈的競爭意識。
當然,我要早知道後面能拿下阿根廷和西班牙,打塞黑可能就不那麼拼了,哈哈哈哈。”
“嗯,我也懂這種感覺,”林奇點頭,“在皇家馬德里,我的隊長讓我成為了一個想贏的人。所以這無關斯蒂芬.馬布裡,我就是想贏得下一場比賽。”
“就算和他有關也正常,看上去馬布裡不像弗朗西斯那麼好。哎,對於他被交易我很傷心。但他們換到了麥迪,他是和科比同一級別的球員,我覺得我們有機會拿總冠軍。”
林奇瞥了眼那個巨人,繼續撿起籃球投籃。
麥迪和科比同一級別,這是姚明對nba最大的誤解,但林奇不想這麼直接的刺痛他。
見話題偏移到自己身上,姚明立刻岔開:“說正經的,明天你有幾成把握。那畢竟是美國隊。天啊,我從沒想象過有朝一日能和美國隊爭奪勝利,那是我的偶像薩博尼斯才能做到的事情。”
“說不準,八成?只要美國隊的遠投找不到手感,一切就不成問題。”
“我覺得十成”,姚明走進球場,226公分的身軀在地板上投下巨大陰影,“當你來訓練營之前,說實話,我在隊裡發過幾次火。因為除了我,我覺得其他人並沒那麼想贏,沒什麼鬥志,好像來奧運會只是完成任務。你來了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大家更自信,也更努力,你的每一次認真防守和不離不棄追冒都在改變著一些東西,你是個能改變環境的人。你讓我們這群傢伙相信,我們真能把星條旗插進失敗者的墳場。”
“是嗎?我倒希望我能把這樣的基因注入紐約。對了,關於明天的比賽,我必須提醒你一件事。”
“你說。”
“小心蒂姆.鄧肯原地大風車。”——2004年8月26日,雅典。
全世界籃球迷的目光都聚集在現代奧運的誕生之地。
普拉卡老城區,本應在蒙納斯提拉奇廣場向遊客兜售紀念品的小揚尼斯,此刻正蜷縮在破舊沙發裡,目不轉睛地盯著家中那臺雪花閃爍的老電視。
他和他的哥哥們一直喜歡足球,可這場焦點之戰讓籃球的風掛過希臘。
他不知道林奇和斯蒂芬.馬布裡是誰,但這些天他已經從廣播和人們口中聽見過無數次他們的名字。
他對這場焦點之戰充滿好奇。
而他首先看到的是一個正在發飆的老男人。
場邊,拉里.布朗仍在強調:“紀律性!我要看到該死的紀律性!”
斯蒂芬.馬布裡完全沒有理會,他漫不經心地調整護腕,餘光瞥見卡梅隆.安東尼,有些同情這個超級天才。
他明明有機會拿fmvp,卻要忍受老派教頭對“合理進攻,全力防守”的喋喋不休,然後眼睜睜看著fmvp被頒給了那個連全明星都沒進過的後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