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按照以往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流程,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市場調研由近及遠的各郡食鹽成本和售價被一封封送至民曹和大司農署衙手中,只差民曹尚書和大司農兩方的最終拍板即可。
直到涼州西部和益州南部以及幽州的奏報都到了,民曹和大司農署衙這邊才開始驚愕於這些佐吏的效率和速度。曹嵩是真的忙壞了,天子一心提高各地生產力,又是鹽鐵官營,又是興修水利,又是將涼州、幷州兩場大戰所得到的的牛分到各郡縣供百姓免費租借耕田,一邊賺錢又一邊花錢,曹嵩都快忙暈乎了,整個人都暴瘦了下來,再不復昔日那般肥胖。
隨後曹嵩聽張紘稟報了兩句,就擺了擺手就放權給張紘這位大司農丞操辦,並且還將一大堆事務都放權給張紘,幾乎將半個大司農的權力都給予了他。
而馮芳這邊卻是真沒上心。
按照過往的流程,馮芳覺得他只需要慢悠悠地飲下一盞炒茶,再吃兩塊糕點,隨意翻開幾份調研奏報,尋思著一天看一封應該剛好在三個月左右,這些大司農署的佐吏才能完成全國各郡的調研奏報。
但當馮芳才看到第二十五本的時候,剛喝完茶水吃完糕點,手中的糕點碎末還粘在手指上未及清理,就聽大司農丞張紘說大司農署的平準令甄逸帶著一眾佐吏們竟然已將一應事務辦妥了,而他還沒來得及看完剩餘八十個郡的調研奏報。
如這般情況比比皆是,這些老臣們也是要臉的,一回兩回還好,次數多了,頂著年輕人們那從驚疑變得嫌棄,甚至是略帶鄙夷的目光,他們也扛不住了。
拉不下臉繼續磨洋工的老臣們,被這股風氣裹挾著捲了起來,馮芳硬是熬了兩個晚上看完了剩餘八十封調研奏報,才算勉強挽回了自己這位新任民曹尚書在朝中的形象。
當中央朝廷都捲起來了,地方州郡縣的官吏們可就苦了。
這些時日負責管控地方食鹽價格以及興修水利的民曹尚書馮芳甚至要求吏曹尚書梁鵠,將幾個郡的郡守年度評價上打差評,理由是惰政。
劉辯估摸著,就這麼下去,再過幾個月整個大漢帝國從中央朝廷到地方州郡縣乃至鄉亭裡,都會被迫捲起來。
而當朝廷上下都一起捲起來以後,那麼行政效率也會迎來一場全面的提升。
天子很高興這種新的朝堂風氣,並表示這才是新朝該有的新氣象,於是為了促進朝臣們的行政效率提升,決定設立官署食堂。
先前因為考慮到遷居至漢興宮後,距離尚書檯和蘭臺的距離遠了些,因此劉辯便索性令高望清理出南宮東側距離蒼龍闕門最近的那兩座殿宇,內部構架稍作修建改造,拆幾扇木門,便可將之空出來供尚書檯和蘭臺的御史們辦公。
而因為不在蘭臺辦公了,蘭臺也就重新恢復了御史臺之名。
位於宮禁內辦公的尚書檯、御史臺與三公九卿署僅僅隔著一座蒼龍闕門。
劉辯令太官令在宮門外的位置設立一座官營食堂,從每位官員的月俸里扣除一石祿米作為伙食費,由食堂每日飲食。
此前的大漢並沒有負責過官員們的飲食,都是到點了以後官員們下值回家裡吃飯,或是就近在食肆裡用餐,但有些人住得遠,一來一去就耽擱了時間,哪怕是中午給官員們安排了休息時間,也往往得不到足夠的時間休息,全都耗費在路上了。
起初不少官員對於天子搞什麼食堂是有些反感的,尤其是俸祿最低的那些秩百石的佐吏,每月月俸800錢,谷4石8鬥,對於百石的官員們而言無疑是一筆巨大的開支了。
不過當食堂中盡是宮中御廚烹製的菜餚之時,那些許怨念也就不復存在了。
吃的飯食都是精米,還有諸多肉食、魚鮮和蔬菜,也有來自大漢十三州的各色菜餚,供本就來自五湖四海的官吏們享用許久未曾品嚐到的家鄉菜餚。
雖說是大鍋飯,因此沒有宮廷宴會上烹製的那般精美,但天子令御廚們烹製的乃是炒菜!
產量稀少的炒茶所用薄鐵鍋,配合精製的動物脂肪油所烹製的炒菜!大鍋炒菜的速度很快,出餐效率極高,幾百人、幾千人對於御廚們而言都不算什麼。
但即便是大鍋飯,這種史無前例的烹飪手法也征服了所有人的味蕾,就連三世三公之家的新任河南尹楊彪都表示“此味竟是人間所有”。
除了精美的味道外,食堂用餐不限量,就是如典韋那般一人吃個五、六人份都無妨,飯後還有美味的水果與炒茶,只要不浪費即可。
官員們的早中晚三餐都可以在食堂用餐,早晨有新鮮的牛乳、羊乳和雞蛋,配著各色早膳,下午的時候還能領到一份糕點和茶水,加班的官員還能享用精美的夜宵。
此外劉辯還為所有官員制定了差旅補貼,比如上個月前往大漢105個郡探查食鹽售價和成本的佐吏們,都得到了與他們出行距離、區域相對應的獎金和與之匹配的休沐假期。
至於這些佐吏因為騎馬而磨破大腿的醫療費則是沒有,在劉辯之前的大漢就已經允許官員們前往太醫署自行看病的。
若是不方便前往的還可令家僕請求太醫署派侍醫外出問診,不用支付任何診金和藥錢,藥材皆是從太醫署的倉庫裡出,太醫署的侍醫還會定期外出為病人複診。
同時,天子要求京中各臺閣、署衙進行不記名投票,根據本署衙內記錄的每個人每個月處理的事務總數,以及本署衙內部投票情況,進行綜合評分,由天子和各署衙負責人共同評選出每個月、每一季度乃至每一年的“優秀官員”和“優秀吏員”。
如果是佐吏,一年內若是能得到三次“月度優秀吏員”的稱號,就能在明年初的時候升一級官秩,從秩百石的佐吏提升至本署衙內的秩比二百石級別,或是升兩級官秩外放,前往某個下縣擔任縣丞或縣尉。
若是能得到一次“季度優秀吏員”稱號,則在本署衙內升兩級官秩,或是升三級官秩外放,在前往某個中縣擔任縣丞或縣尉和前往某個下縣的縣長中進行二選一。
若是能得到一次“年度優秀吏員”稱號,則是在本署衙內升三級官秩,直接轉正成為郎官,或是升四級官秩外放,在前往某個上縣擔任縣丞或縣尉和前往某個中縣的縣長中進行二選一。
而正式的官員則是根據現在的官秩,有著另一套配套的升遷體制,若是一年內一次都沒有獲得過“月度優秀官吏”的官員,則是不能進入年末的升遷名單考慮範疇之中。
一系列的配套福利砸下去,原本其實是對於近一個多月來瘋狂內卷的高強度辦公有些怨言的老臣們,心中的怨氣也消散了大半,與年輕的官吏們一同覺得疲勞消散了大半。
而當那套新穎的升遷體制甩在百官們臉上的時候,年輕的官吏們都覺得這精美的炒菜看上去有些食之無味!
看著對這些美味的炒菜都如同牛嚼牡丹般的年輕官吏,狼吞虎嚥地用完就急匆匆趕回署衙辦公,頓時感覺壓力山大。
然後第二日,食堂就推出了打包服務,食堂提供食盒與餐具,留下署衙、職位和姓名,就能帶著裝著食物的食盒與餐具離去,會有專人前往各署衙回收用過的食盒與餐具。
看著這幫連吃飯都要打包回署衙邊吃邊乾的年輕人,一眾老臣們“感動”得差點都快哭出來了。
他們總覺得,天子早晚會在“優秀官員”和“優秀吏員”榜單外,再開一個“無能官員”和“無能吏員”的榜單。
從繡衣直指的奏報中聽聞這件事的天子表示,還是你們更懂剝削……咳,人事制度的。
朕都不好意思搞出末尾淘汰制,你們卻能想出來,看來朕還是太保守了。
翌日,允許各署衙在投票推選“優秀官員”和“優秀吏員”的時候,同時在寫著他人名字的竹片上匿名彈劾惰政的官吏,而若是一年之內有兩個月被彈劾且經查明惰政情況屬實,明年初降官秩一級。
若是三年內有四個月被彈劾且經查明惰政情況屬實,直接罷官奪職。
若一名官員有過三次因惰政而罷官奪職的履歷,就會被計入吏曹的黑名單,大漢中央朝廷及地方州郡縣都不會再錄用此人。
若有錄用的,無論是未能查明身份籍貫被騙,還是故意錄用,任用他的官員年末考核評分降兩級,也就是註定明年初被貶官。
徒留一眾根本卷不過年輕人的老臣們在心中悲號。
別捲了,真的別再捲了!
(5660字)——
ps:呱,今天去吃了一家新開的味道超好的東北燒烤,所以心情特別好,加個1600字的小更。
求讀者老爺們看在作者加更1600字的份上,多砸點月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