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兩真的過份了,單以糧價計算,換算下來起碼幾百萬鈔票。
按克重算的話,一克幾塊錢,差不多也這數。
往上送份材料還不是直接送到最高層手中就要收幾百萬鈔票,要價是有點黑了。
搞的趙安很是肉疼,這要把錢出了不就等於他這大半年白忙活了。
沒當官前窮光蛋,當了官還是窮光蛋,這官還不如不當呢。
而且也不確定對方能否把事給辦了,故而在那一臉躊躇的樣子。
鄭大人是什麼出身?內務府包衣出身。
包衣就是伺候主子的奴才,且是世代的奴才。
這個出身決定了鄭大人特別的會察言觀色,也特別的理解人,就是很會替人著想,要不然能被放到兩淮巡鹽御史位置上麼。
“趙大人你甭嫌貴,跟你老實說,我給你找的那位可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的貴人,只要那位在皇上身邊把你今天做的這些事一說,趙大人覺得這一萬兩值不值?”
樂呵呵的說完,鄭大人忍不住還打趣了趙安一句,“趙大人上回花一千兩就官升五級,這回花一萬兩不得上天?”
“.”
趙安動心了,真要有貴人把他的事在老太爺身邊提上一嘴,就老太爺那糊塗勁,可不就上天了麼。
也不指著跟上次一樣官升五級,升個兩三級弄個五品官做做也是可以的。
五品官基本就算大清的中層幹部了,於地方隻手遮天不敢說,但絕對腳一抖地面就要震三震的。
幹出點成績來再花錢猛砸便能衝擊省級位置,衝擊成功後跟老太爺的直線距離也就兩三級嘍。
說不得真就能把那根龍頭棍請出來號令百萬幫眾了。
想法是美好的,現實也是可行的,然而趙安還是有顧慮,輕咳一聲弱弱問人鄭御史道:“不知那位貴人是?”
“噯,”
鄭大人右手一擺,一臉不高興道:“這個你無須打聽,總之,你若願意出這一萬兩,鄭某就替你把事辦了。你要不出,這事就當我沒說過。
出還是不出你趙大人自個想,畢竟這是你自個的事,我這也是出於好心幫你一把,可不是衝你那一萬兩銀子來的,這一點你趙大人得搞清楚。”
完了,像看嫩雛般瞥了眼趙安,“趙大人剛做官沒多久,有些規矩可能不懂,不過時間長了趙大人自然就懂了。”
得,這是一點底都不透。
也是,當中間商的哪個會蠢到讓客戶越過自己跟甲方直接碰頭呢。
官場上不就講的就是越神秘越好。
如果鄭博文不是正兒八經的巡鹽御史,趙安估摸這傢伙大機率是個政治騙子。
現在看來,多半是政治掮客。
替背後那位貴人撈錢,也替人平事的存在。
思來想去,鼓起勇氣問了句:“如果這事辦不成,那這錢能退麼?”
底線是辦不成至少退八千兩給他,另外兩千兩就當你餵你這條狗了。
結果人鄭大人二話不說直接起身,一邊撣袖子上的灰一邊無所謂道:“趙大人如果不相信鄭某,那咱們就沒必要談了。”
“別,別,我不是那個意思,鄭大人千萬別誤會。”
趙安被搞的很被動。
尋思有棗沒棗打一杆再說,好歹也是個巡鹽御史,應該不會收錢不辦事。
真敢黑了這一萬兩,就趙安這小雞肚腸的性子,肯定趁這傢伙下班時打他個埋伏。
只是趙安又不想自個出這錢,便委婉跟人鄭大人表示手頭沒這麼多現銀,可否通融幾天。
鄭大人也爽快,給了趙安三天時間籌錢。
為何這麼爽快?
因為這一萬兩也是白撿的!當年康熙為何要讓內務府的人把巡鹽御史這個位子也給包辦了?除了方便往內務府撈錢外,就是把這個本該監察鹽政的衙門變成如同江南織造一般的特務衙門。
再具體點,兩淮巡鹽御史實際就是皇帝在江北的耳目,於地方所見所聞都要定期寫成報告遞內務府管理大臣處,再由內務府大臣撿要緊整理上報御前。
這個制度被雍正、乾隆爺倆給繼承了下來。
報告內容除了地方天氣、物價、刑名、災害、輿論及官員隱秘之事,有時候也要報告一些能讓上面感興趣的事。
要不然未免過於枯燥,不易引起重視。
上面要覺得這事報告的好,寫報告的人自然會得到獎賞。
引申到趙安這裡,其實就是今天府學搞的這些事讓鄭御史眼前一亮,覺得很有必要報告給上面知道。
要不然上面從其它途徑知道揚州出了個“忠教授”,反而要責怪他這個御史辦事不力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