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317章 趙大人路子野

清朝一共兩把尚方寶劍,一把是老太爺的御用佩刀“小神鋒”,另一把就是趙安手上的遏必隆刀。

嚴格來說遏必隆刀才是清朝真正的尚方寶劍,因為此刀原為太祖努爾哈赤佩刀,歷經數朝傳承至今已有上百年,堪稱見證大清歷史的國寶。

結果這等至寶被趙安一戰弄成殘次品,怎麼跟老太爺交待?

弄壞尚方寶劍,清廷有什麼處罰規定麼?

降職、罰俸,還是革職查辦?

賠,趙安是賠不起的。

大為頭疼時,未想邊上的侍衛慶遙忽的上前凝視豁口的遏必隆刀,抱拳一臉敬佩道:“遏必隆刀自太祖以後第一次出鞘還是聖祖爺蕩平三藩之時,第二次出鞘便是當今皇上平定大小金川時,如今第三次出鞘則蕩平這皖北十數萬白蓮反賊,可見此刀真乃我大清重寶,凡出鞘必有大勝!今刀雖殘,但我以為皇上絕不會因此怪罪大人,因為大人才是我大清的遏必隆刀啊!”

噯?

這小子會說話!

趙安聽的心花怒放,是啊,甭管什麼刀只要上了戰場哪有不殘的道理,刀若不殘便說明這刀根本不曾用,只有殘了才能證明持刀人的勇武。

而這恰恰才是老太爺最看重的。

準確說,老太爺看重的是持刀人,而不是刀。

況遏必隆刀的體現的是皇權威力,跟刀本身是否無堅不摧根本沒有關係。

如實上報遏必隆刀戰損成殘品,不僅不會被老太爺處罰,反而會加深老太爺對持刀人的印象。

遙遠的東南,一顆將星正在冉冉升起!

誰?

包衣者,有祿也。

“此次圍剿白蓮大捷,慶侍衛當記首功!”

投桃報李,戰後有功人員升賞保薦名單都出自趙安這個“總指揮”筆下,給慶遙這個御前侍衛添上幾筆英勇事蹟所費不過些許筆墨,然而這些許筆墨卻能讓慶遙等人回京後在老太爺面前對“活著的遏必隆”大書特書,怎麼算都是趙安佔大便宜。

老太爺要是一高興把殘刀就此賜給“活著的遏必隆”永遠佩帶,不比總督手中的王命旗牌還拉風。

給根雙眼花翎都不換!

憑著這刀,別說朱珪這個巡撫了,就是兩江總督趙安也不鳥他。

所以,刀的問題,從來不是問題。

有問題的只會是人。

那邊宿州方面接到趙安命令,遊擊周庫不敢怠慢,趕緊將城中拼湊的兩百多頭騾馬連同城外繳獲的四百多頭一塊送了過來。

騾子佔多數,足有四百多頭,其餘都是拉車的駑馬,能稱為戰馬的只有二十多匹。

趙安不會騎馬,便將戰馬讓給會騎的人,自個同大多數人一樣騎了頭騾子。

儘管隊伍看著非常“土八路”,卻讓隊伍瞬間實現了高速機動化。

“追!”

翻身上了騾子,趙安二話不說下令追擊,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是他非要對反清的這幫白蓮教徒斬盡殺絕,而是必須把白蓮教的勢力逐出安徽,因為安徽這地方他要了!

白蓮教的勢力得往湖北發展,這樣三年後湖北才能爆發那場規模比現在大上無數倍的起義。

三年時間,也能讓白蓮教的骨幹吸收這次倉促起事的教訓,不致再起事時毫無章法,至少神兵們能練出一大批來。

截止目前,趙安都沒有釋出通緝三陽教主劉之協的通緝令,原因就是想讓這位劉教主有時間逃離安徽。

而此時追擊往北方潰逃的白蓮教徒跟痛打落水狗沒有任何區別,到手的軍功營兵們哪個不爭著要,就是漕幫弟兄們的心氣也是出奇的高漲。

少君威風,不就是他們漕幫威風麼!

騾馬組成的機動隊伍立時如風般向著北方捲去。

儘管險些從騾子墜下,但“半騎兵”的親身體驗讓趙安也是大開眼界,也才明白為何幾十年後同樣以騾馬為代步工具的捻軍能夠在太平天國滅亡後還能同清廷打上幾年。

因為速度!

只要速度比對手快,既能打對手個措手不及,提前在對手必經之地設伏,更能在戰事不利時迅速脫離戰場,將對手遠遠甩在身後。

如此,建立一支高度機動化的騎兵部隊,很自然的就上了趙安的工作日程。

淮北這地方雖然不產戰馬,騾子數量卻多的出奇。

有了數量才能有質量。

騾馬騎兵,它也是騎兵。

追擊首戰發生在一個叫符離集的小地方。

於此地,趙安追上一股多達四百餘人的白蓮教匪,這幫剛剛從宿州狼狽逃過來的教匪還沒來得及喘口氣,身後就傳來急促的蹄聲。

一個簡單的衝擊,四百多臨時組成的教匪隊伍就被擊潰,當場斬殺五十多人,俘虜二百多。

經審訊這股教匪皆是原在亳州活動的捻子,帶隊的兩個傳頭早就死在昨夜的亂事中。

“趙大人武功赫赫,指揮英明,大捷之後又添一捷!”

慶遙等人興奮的將被斬殺的教匪首級割下用袋子裝了,這些回頭都是戰功。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趙安坦然接受慶遙等人的恭維,命留下三十人將俘虜送回後方宿州城,其餘人隨他繼續追擊。

並囑咐押送俘虜的漕幫弟兄,若俘虜途中有逃跑的不要追,讓他們自去,不跑的則將他們押回宿州與其他被俘的捻子關押在一起。

很明顯,趙安是在打捻子俘虜的主意。

皖北民風彪悍,這些個半民半匪的存在稍加改造訓練後是可以成為一支精兵的。

當年李鴻章的淮軍和皖北的捻軍都起源於江淮,但兩支軍隊因為各自信仰不同走向了對立面,最終淮軍勝出誕生了北洋集團,由此開啟民國曆史。

趙安這裡沒有“競爭者”,完全可以將江淮集團壟斷在手,開啟屬於他的時代。

這一仗打下來,少說也能俘虜三四千捻子,再與滲透進安徽的漕幫混編,趙安就能直接掌控至少七千武裝力量。

那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將這七千武裝力量“合法化”。

第二戰,於符離集西北十幾裡地的小格莊發生。

整個戰鬥過程不值一提,甚至雙方都沒有廝殺,因為趙安帶隊一到,逃到此地的兩百多教匪就主動投降了

但這不影響御前二等侍衛慶遙激動的將此戰定義為“第二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