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被稽核刪了許多內容,今早已經修改過,換了個說法儘量補齊。
昨天晚上訂閱後發現內容有缺失的朋友,麻煩重新重新整理一次。
——
報復?
肯定要報復。
對方過界了……
不過怎麼報復,得聽聽專業人士的意見,內行人才最懂嘛。
咱這兒就有最牛的內行人。
駱一航和李叔轉移陣地,去了臺子上實驗室。
請文英屈尊移駕,來外面溜溜。
初夏的平安溝可漂亮了。
放眼望去滿目青綠。
菜田裡紅彤彤的西紅柿又圓又大,紫色的茄子壓彎了枝條。
架子上的絲瓜苦瓜碩果累累。
圍繞著田邊,一叢叢薄荷散發著清香。
天氣不冷也不熱,藍天白雲,青山碧水,行走其間心曠神怡。
不過在這滿目風景中,有一行人聊的卻充滿火藥味。
“文英,能不能研究些東西,最好是大豆,繞開國外那幾個種業巨頭專利,咱賣到南美去,弄死他們。”駱一航一開口就要往死裡整。
聽得文英哭笑不得,“咱們現在都多少專案了,你想把我們都累死啊。”
“那就加人,招人,敞開了招,不用考慮工資。”駱一航特別豪氣。
“從來也沒考慮過工資啊。”文英無奈道,“招人哪有那麼容易,招人一直沒停過,每年兩三次遊學,那麼多苗子,最後也只篩出來十七個有天賦的。全留下了。”
這也是實情,育種4.0人才需要農學、數學、計算機三修,至少農學、數學雙修。
這項技術還屬於尖端科技,太新了,人才培養還剛起步,清音農業這邊的十七個也都是挑選有天賦的苗子自己培養的。
被急著忙慌的叫出來,又被問這麼奇怪的問題。
文英一腦門的問號,“到底出什麼事了?火氣這麼大?”
“我現在不是正在跟阿爾諾談判麼,從他那得知,拜耳、科迪華、嘉吉那幾個在對咱們動心思,憋著斷掉公司資金鍊。還要把咱的實驗室和技術搶走。”
“幸虧這次膠七七和超級馬蘭草釋出的及時,要不然就被他們得手了。”
“來而不往非禮也,他們憋著搞死咱們,咱就搞他!”
被暗殺的事情駱一航沒說,跟誰都沒打算說,自己知道就行。
聽到駱一航的解釋。
文英冷哼一聲,“又是這幫傢伙,只會使些齷齪手段。”
“怎麼,聽說過?”駱一航好奇問道。
文英不屑道:“聽過的見過的,太多了……”
文英好像不想多提,駱一航也沒追問。
而是突然想起來一個事,“對了,咱們沒有用到他們的專利吧,會不會被專利限制?”
文英搖搖頭,“育種3.0和育種4.0核心思路都不一樣,根本沒有必須關聯,他們的專利咱們用不到。”
“他們育種3.0的專利僅在匯入外源基因時觸發,管不到咱們育種4.0的內源編輯。”
不過既然提起了這件事,文英也重視起來。
“現在咱們用的crispr技術是博德研究所的專利,得換成hyuec”
怕駱一航不懂,文英還專門解釋一下,“crispr是基因編輯技術,原理是用一段a定向尋找目標dna序列。hyuec也是基因編輯技術,不過原理是透過改進cas9蛋白和引導a定位。目的是一樣的,方式不同而已。”
“不過hyuec用得少,得添些專用裝置,好處是這項技術專利在湖南雜交水稻中心。”
自家有的,那肯定用自家的技術啊,不就是添些裝置麼,駱一航大手一揮,“添!”
文英毫不意外,接著又說道:“還有talen,這是透過tal效應轉錄啟用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識別特異性dna鹼基對的技術,這項技術的專利在嘉吉。需要換成農科院的gear系統……”
話沒說完,駱一航又是把手一揮,“添,該添什麼裝置你填個單子,我批錢。有風險的技術能換的全換了,換不掉的再想辦法。”
文英笑笑,搖搖頭,“沒什麼受限的了,這兩種育種技術交集並不多,而且之間有代差,育種4.0是我們走在前面。大部分技術在水平沒達到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要用哪些,也無法提前預測。”
“頂多做些基礎的資料收集。”
文英這話給駱一航吃了顆定心丸。
而緊接著,即便基礎的資料收集,竟然還有驚喜。
“比如拜耳和科迪華,搞得號稱全世界最大最全面的表型資料庫,宣稱有五十多萬樣本,還有宣稱包含六十萬靶點的基因功能資料庫。”
“資料本身不能申請專利,只有軟體演算法能申請專利,以及把收集到的資料包成樣本庫弄成公司機密,再做個平臺透過授權使用。”
“資料庫咱們自己也在做,咱們所有培育的品種都用的自己的資料,基本跟著專案走,需要哪些收集哪些。”
所以說……
駱一航眼珠一轉,“咱們自己也弄個平臺,也搞授權,限制拜耳他們使用,憋死他們。”
李叔聞言,也開口補充一句,“反正現在肯定不會讓他們來國內收集資料,搭建一個平臺也好,至少國內育種環境保護下來。”
文英看了他一眼,笑道:“其實現在就有一個專案,能限制嘉吉的土壤微生物組資料庫。”
“什麼東西?”駱一航好奇追問道。
“我老師在研究什麼?”文英學壞了啊,會賣關子了。
“杜景教授?他在研究……”駱一航遲疑了一下。
文英壞的還不徹底,彎腰抓起一把土,“他在研究這裡的微生物菌群。”
對哦,杜景教授最開始來平安溝,就是為了這裡的土壤,這裡的土壤菌群。
當時還給駱一航規劃了擴充套件區域呢。
齊若木那傢伙還拿這個“坑”駱一航養蚯蚓。
為了蚯蚓還得養豬。
為了養豬還把舅舅張峰喊來了。
現在蚯蚓弄到海南下崽吃泥巴,越要越多。
逼著駱一航又搞了個超大的養豬場,一年幾十萬頭規模。
這一切的源頭都是這把土。
其實是聚靈陣聚攏來的靈氣。
還以為離了靈氣環境,杜教授研究不出什麼東西呢。
現在聽這意思,是有成果了?
“確實有成果。老師和他的團隊,根據這邊的土壤菌群的種類、數量和活性,構建出一套包含七千九百多種微生物的關聯模型,雖說幾乎是完全複製,但這套組合基本可以說是溫帶地區最好的農田微生物模型了。”
(肥沃農田土壤中,微生物種類可達數千到數萬種。貧瘠土壤則只有200到1000種。)
“有了這套關聯模型,順理成章的可以製備出一套菌群生態啟用技術,分析當前土壤菌群和數量,缺多少補多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