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印度當老爺

第458章 農舍

左手鋼鐵,右手煤炭,再整點規模上去,做大做強,再創輝煌。

細數蘇爾這個大集團之下的生意,最穩妥、最低風險、最適合擴張的就是能源型行業。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煤炭和鋼鐵,千禧年又是全球化的拐點,全球進入發展的黃金期。

這意味著海里的煤炭和鋼鐵需求,遠的不說,就印度的鄰居東大,那裡的發展真的可以說是日新月異。

前些年還在出口煤炭、鋼鐵,但今年開始就慢慢收緊,甚至還有意向去國際市場進口詢價。

內需旺盛,大量的基建專案被提上日程,且越來越多。

這從果阿那裡鋼鐵廠的出口訂單上就可以看出來,80%的鋼材都被東大買走,兩年前這個比例是25%。

如此迅猛的提升自然引起了鋼鐵廠經理南比亞的注意,他為此做了份市場分析報告,然後提交到了羅恩的案頭。

看完這份報告,羅恩心裡立馬就有了想法,他知道東大已經快要化身基建狂魔。

不僅如此,印度本身的房地產市場也越來越興盛。

局面很清晰了,內需在擴大,外部市場更是有大熱的跡象。

羅恩沒有任何猶豫,當即準備再收購幾座果阿的鐵礦,把鋼鐵廠的年產量提升到200萬噸。

卡納塔克邦和奧里薩邦也列入考察物件,他不滿足於僅僅這一座鋼鐵廠。

羅恩打算再建兩到三座鋼鐵廠,在五年內把蘇爾鋼鐵的總產量提升到500萬噸左右。

比哈爾的丹巴德可以建一座,那裡有充足的煤炭,就地取材可以節約大量的成本。

金奈是羅恩的第二個選擇,他在那裡有自己的恩諾爾港,鐵礦和煤炭可全部透過航運解決。

此外金奈還有多家汽車主機廠,他們都是鋼鐵消耗的大戶,每年的需求幾百上千萬噸。

近水樓臺先得月,蘇爾鋼鐵廠沒道理放過這樣的機會。

前兩年收購的果阿鋼鐵廠,當時的經營情況是年虧損兩千萬美元左右。

但在98年底亞洲金融危機的餘波就已經徹底度過,情況好轉。

去年國際市場鋼材價格顯著提升,原材料鐵礦石從15美元一噸升至20美元。

成型的鋼材在98年遭遇市場谷底,只有200美元一噸,如今這個價格是260美元。

30%的價格提升,意味著利潤的顯著增長,如今果阿鋼鐵廠已經扭虧為盈,今年預計有上千萬美元的入賬。

這還是扣除掉幾千萬美元的技術改造成本,結算下來的淨利潤。

要不了三年,當初投資的2億美元就會被全部賺回來。

隨著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利潤還會越來越多。

羅恩十分看好未來幾年內的大宗資源交易,於是他趁熱打鐵直接規劃了兩座兩百萬噸級的新鋼鐵廠。

產能的提升意味著對原材料更大的需求,果阿那裡已經滿足不了如此大的鐵礦石缺口。

卡納塔克邦和奧里薩邦的鐵礦,要供給丹巴的德的鋼鐵廠,金奈這裡還沒有著落。

羅恩的想法是海外開採,金奈是港口城市,海運十分發達,不管是煤炭還是鋼鐵都能便利的解決。

他自己旗下也有航運公司,一切相輔相成。

為了利潤最大化,且長期穩定的供貨,蘇爾鋼鐵廠最好能有自己的礦業。

縱觀海外市場,能提供大量煤炭和鐵礦的地方,大抵就澳洲、巴西,還有非洲。

澳洲的採礦業已經十分發達,且已探測的礦場都是有主之物,多為歐美跨國公司持有。

非洲大部分地區又太落後,基礎設施約等於無,鐵路、港口都要自己修建,投入太大。

且當地瞬息萬變的政局,也令人難以捉摸。搞不好換個軍閥上臺,前面的投資就會都打水漂。

綜合篩選下來,巴西和南非的部分地區最為合適。

奈何羅恩的生意大多在國內,海外渠道匱乏。想要談下這種跨國交易,離不開有人劇中斡旋。

新德里有專門做這種掮客生意的人,他們活躍在全世界各個地區,越是混亂的地方,越容易出現他們的身影。

拉納就是圈子裡有名的掮客,他曾幫助塔塔收購了澳洲某個小型煤田。

蘇爾先生的邀請對他來說不僅是生意,還可以為履歷添上光鮮的一筆,成為奪目的名片。

見面的地點在蘇爾先生的私宅,位於新德里的南部郊區。

用殖民時期的稱呼叫“小屋”,字面意義上就是一棟普通甚至很小的平房。

但在曾經的英殖民地印度,英國人用這個詞來代指殖民地官員的獨棟別墅。

所以多數情況下,這些房子反而又大又寬敞。

到了現代的新德里,這個詞又變得委婉了,叫做“農舍”。

這裡當然沒什麼農作物,在70年代根據規定,德里周邊的土地是作為農業用途保留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