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鑑寶:我真沒想當專家

第256章 先找了再說

想來林思成說的陶器,指的就是這個。

所以說來說去,附近即便有窯,至多也就是金代的窯?

“會不會有卵白玉?”

“難!”林思成搖搖頭:“看釺探土層最底層的瓷渣,連唐代玉壁底白瓷的質量都達不到!”

這不就等於,越燒越回去了?

但不奇怪:考古界和陶瓷界公認的,因為戰亂的原因,北方金代時期的的燒瓷技術比北宋倒退了好大一截。

正暗暗感慨,林思成的對講機響了一聲:“林老師,在梯田西南一公里半左右的臺地下發現了灰坑,已探明廢瓷坑三座。上層均為廢灰和黑瓷,中層為陶器和少量的青白瓷,底層正在探……”

“好,我馬上過去!”

林思成掛了電話,朝遠處招了招手,“嗚”的一聲,皮卡車開了過來。

後排拆了放的是工具,沒辦法坐人,孫嘉木和王齊志連忙奔向大切。

剛坐進車裡,孫嘉木一臉奇怪:“林思成說附近肯定還有窯,這個我信,但田傑怎麼找這麼快?”

滿打滿算,前後不過三天。

如果在梯田跟前還說的過去,但離著一公里多,中間又是路又是田,還有居民點,田傑是怎麼找過去的?

“林思成給田傑畫圖了,大致就是根據梯田上的一號窯爐和灰坑,推測古河道流向圖,然後再根據周片的瓷土礦,圈定同時期古窯址可能存在的分佈點!”

王齊志理所當然,“就像他說的,只要找到古河道,窯址就跟透明的一樣!”

孫嘉木愣了一下,半截話窩在了嗓子裡。

沒錯,林思成是這麼說過,但沒想到,做起來真就這麼輕鬆?

不過一公里多,幾分鐘就到,兩輛車順著河溝的土路到了臺地下。

河溝很寬,大概二十多米,居中的位置,三臺釺探機“轟隆隆”的響。

旁邊擺著幾道胳膊粗的釺管,露著已鑽出的土層。

大概六米深,分層一目瞭然:三米深的沙質黃土,基本來自山洪衝涮下來的臺地黃土。之下是一米左右的間歇層,再往下,豁然便是廢灰和瓷渣。

林思成蹲了下來,戴上手套慢慢的刨。

灰多,瓷少,說明燒製技術比較成熟。其中又以黑瓷居多,表明這裡晚期還是以燒民用黑瓷為主。

大致翻了翻,林思成稍一頓,從廢灰中撈出一塊巴掌大小的陶片。

胚體呈磚紅色,質地很是粗糙,可以明顯看到胚體中的砂粒。內壁基本沒做過修整,外部施綠釉,邊角齊整而光滑。

乍一看,像是一口陶匣的邊角。

林思成卻眯住了眼睛:不出意外,這應該是一口陶枕的底邊。如果整體復原,應該長這樣:

再看老化程度,比梯田古窯稍早一些,大致屬於金代早期。

所以,這應該是一隻金代三彩陶枕。

頓然間,林思成想起在永濟收到過的那幾件瓷枕殘片,更想到了故宮中被隆當成定窯白瓷,還題過詩的的那口白地刻花孩兒枕……

他豁然站起身,看了看三臺鑽機的位置:呈鈍三角,最遠多的兩臺直線距離約七米。

林思成拿起釺杆,先畫了個三角:“這是一、二、三號三座廢灰坑,以此為中心,五十米到一百米之間應該都是廢灰坑,數量估計不少,至少十座以上……”

“古河道在這裡,偏東南兩百米即河道下游,距灰坑一百米左右,應該有胚場和淘洗池……”

林思成又畫了一個圈,最後點了幾下:“再往南,距灰坑區域一百米以內,找窯爐!”

孫嘉木和王齊志齊齊的一探頭:一個橢圓的圈,紮了四個點。看位置就知道,三個小點是已探明的三座灰坑,大點就是窯爐。

粗略一算,南北兩百米,東西五六十米,按林思成的估計,遺址面積應該在一萬個平方左右。

很小,只有老窯頭遺址的六分之一,比起北午芹唐窯也只有二分之一,甚至還沒有梯田下的那一座大?

兩個人正估摸著,林思成讓隊員按停鑽機,起出釺管。

這次比較深,離地表八米左右,拆開釺管,最底層除了三色釉的碎陶片,還夾雜著部分白瓷片。

陶片有邊有角,有稜有弧……金代三彩刻花陶枕。

白瓷釉面瑩潤,但隱透灰青,比水總工的那隻唐代玉璧底碗,比在永濟收到的那隻卵白玉碗的顏色都要深,更接近於鴨蛋的顏色。

下意識的,林思成想起之前,他和水總工有關卵白玉窯址的推論:卵白玉始於唐末或五代,盛於北宋,衰於金代。

但只是衰退,而非斷代,即便工藝退步,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肯定有部分技藝留傳了下來。

就像這幾塊白瓷片:十有八九是窯溫不達標,只能在釉料中增加草木灰以助熔,所以導致釉面泛灰,泛青。

正如《南窯筆記》所載:灰多則釉色青,灰少則釉白……蓋釉之青白不同者,在灰之添減之多寡。

說直白點:這附近肯定還有更早期的窯爐,比如金代早期,更比如宋代……

林思成看了一下地形,開啟包拿出紙和筆,邊畫圖邊給田傑交待:“田所,你通知高隊把人全撤過來,梯田那邊交給市考古隊。

然後分開三隊,先到固鎮村北的澗河古道(遮馬峪下游),然後往南五百米,順著北澗探索。一隊在澗溝找河道,另外兩隊順著兩岸往南勘探。勘探點不用太密集,兩百米鑽一次,試著探一下……”

王齊志回憶了一下:“北澗澗溝……那兒咱們昨天才去過,幾年前在兩岸修居民點,當時挖砂挖了四五米深。要是有古河道,應該早挖出來了?”

林思成嘆了口氣:確實挖了四五米。

但剛才那位老支書怎麼說的:澗河最深的古河道,足足有八九米深。

再看這兒。同樣是臺地底下的溝,溝底離平地至少四米深。然後又挖了四米,才挖到灰坑。

這是多深?將近八米。

甭管是怎麼形成的,是山洪衝涮泥沙堆積,還是五六十年代大造田時在上面壘了土,但古河道的水平面肯定要比灰坑更深,至少也在九米到十米以下!

林思成把圖交給田傑:“先找一下,反正也費不了多長時間!”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