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鑑寶:我真沒想當專家

第250章 你能不能教得了?

烏烏泱泱幾十號人,全部堵在方艙門口。

一群專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臉上的表情格外怪異。

簽字、除菌、換全套的防護服,包括手套,腳套,袖套……感覺他們要進的並不是考古區,而是生化倉。

再回憶一下:上一次被人這樣堵在門口,挨個簽字是什麼時候?

2006年,甘肅靈臺磨溝齊家文化墓地群。

雖然都是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但靈臺磨溝將近五十萬平方,這個才兩千出頭,光是面積整整兩百多倍的差距。

靈臺磨溝去年就已經申報,妥妥入選今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而古垛村遺址才開始發掘,甚至還在申請階段。

而且,那次是國家文物局主持發掘,正司長親自帶隊。而這次,他們是作為上級單位來進行指導的……

但領導都簽了,他們還能不籤?

吳輝和孫佳木大筆一揮,簽上了大名。然後邊擦著手,邊往後面看了一下。

專家組後面是當地的陪同領導,但不管是省局的廳長還是市縣兩級的書記、市長。動作都挺麻利,表情都挺自然。並不覺得林思成把他們堵在這有什麼不對。

這說明什麼?說明領導經常來,這樣的程式已經經歷過好多遍。更說明林思成一視同仁,從起初就是這樣嚴格按照相關程式管理的。

頓然,專家們的心裡平衡了許多,吳輝和孫嘉木則齊齊的點了一下頭。

就二十幾套防護服,領導和專家們將將夠穿,穿級別低一點的只能等在外面。

大致換好,林思成推開厚重的艙門,帶他們進倉。

兩臺大型的起重機停在倉後,吊臂直直的伸了進來,底下吊著長方形的吊籃,少說也能同時容納五六個人作業。

仔細再看:鏟、刷、籤、鋤、尺、盤、儀,應有盡有,擺的整整齊齊……這難道不是可移動式懸吊操作平臺?

倉頂有換風通道,四周擺著加溼器和烘乾機。相對簡易,但功能一點兒都不少:

能淨化空氣,能過濾粉塵,更能保持恆溫恆溼。不但可以避免二次汙染,更能避免文物出土後劣化。

坑壁外圍全都鋪了防塵毯,再往上,全景室的功能室一間挨著一間。

便攜檢測、資料採集、應急處理、文物暫存、臨時試驗,以及防火防盜,安全聯動。

甚至於連外牆的牆體都是雙層設計,裡面填充了保溫的岩棉。

一群專家面面相覷:防護區、檢測區、處理區、暫存區、實驗區,竟然一處都不缺?

也就智慧化和自動化裝置比較少,不然絕對能稱得上實驗室級精細化作業平臺。

特別是這一套成體系的發掘流程,這難道不是部裡去年才開始提倡的“出土即保護?”

問題是,局裡今年初才準備試行,才剛形成檔案,包括配套裝置、艙體規劃、內部佈局都還在設計當中。

結果,地方上先搞出了一家?

吳暉和孫嘉木細細打量,來回看了好幾遍,最後又看了看林思成:“這是小林設計的吧?”

“算不上設計,只是照搬文物局的思路,所以兩位領導才覺得眼熟!”

林思成笑了笑,“元旦前,老師回了一趟京城,回來後說文物局準備搞實驗室級精細化作業平臺。然後我讓老師找來檔案,琢磨了一下……”

然後一琢磨,就搞出來了一座?

乍一看,好像挺簡陋,操作檯用的是起重機,而非大型自動臂。環境穩定裝置也非智慧的恆溫恆溼系統。

檢測、化驗裝置更簡陋,大部分都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古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