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萬在這年頭是什麼概念?
嗯,89年年初的時候《市場報》發了一篇文章,標題叫《房價猛漲,百姓望樓興嘆;勢在必控,國家正擬定法規》。
報紙說的是商品房價混亂猛漲的現象。
說據最近統計呢,如今全國儲蓄存款加上私人口袋裡的現鈔,大概5500億元,大概四分之一個“恒大”。
然而買房對普通幹部來說,有人打比喻,猶如從夜空裡摘顆星星。
89年年初上海住宅市場年初出售了11000多套住房,但是成交不到1/10,幢幢樓房無人買,幾十萬平方米新住宅空空蕩蕩。
原因是價格昂貴。
每平方米多少錢呢?
2300元!
京城最近也首次推出350套位於黃金地段的商品房,大概2萬多平方米住房,每平方米多少錢呢?
沒上海那麼誇張。
但也達到了1600元到1900元。
按照這個價格,買兩居室,少說也要6萬多元。
最後這些房源最終僅被預訂了250套。
報紙最後計算了一下,一名大學生從參加工作起就日日節衣縮食,每月大概能儲存50元,這也是這年頭一名大學生能存下的最高極限了。
這麼一算,這個大學生還得100年才能買上兩居室!
就按這個版本的收入情況來算,一名大學生要日日節衣縮食一百年才能攢六萬元,那麼要攢夠一百萬元得大概一千六百多年。
這什麼概念。
大概從漢末晉朝開始攢錢,一直攢到解放後才大概能夠。
當然了,這報紙是89年年初發的,已經在87年的基礎上又更新了好多個版本。
如果是這年頭,一百萬對於一名大學生可能要從戰國時期開始攢才能攢的夠。
所以也就難怪鄭小龍聽見這個數字會覺得心驚膽顫了。
這光是打個廣告,就豪擲這麼大一筆數字,這老闆是多欣賞《編輯部的故事》這部電視劇不言而喻。
“還有.三九胃泰藥廠,這個不知道你聽說過沒有。”
三九胃泰的老闆是這時代下海潮的一大代表。
後世總結過,從80年代開始的下海潮大概能細分為三撥人。
第一撥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因為農村出現自由市場,一些農民當中的“能人”,包括鄉鎮幹部開始經商、辦企業。
當時城市裡也有一些人經商,主要都是被計劃經濟排擠在外的人,沒有出路,政府顧不了,國企進不了,集體企業也不要,大部分都是小流氓,這些人沒出路,所以就去倒買倒賣,成了個體戶。
第二撥的開始,主要是86年,上面釋出了國營企業勞動用工制度改革的四項規定。
大概就是國營企業招用工人,必須“面向社會,公開招收,全面考核,擇優錄用”,必須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廢除了子女頂替制度。
再加上84年的南巡,促成了這次下海潮。
這次下海的主體是一些幹部、教師,都是群體辭去公職經商,形成了第二批“下海潮”。
像王石,本來是外經貿委的,這會兒就跑去倒玉米了,還有咱們大柳老師,本來是中科院計算機所的科研人員,這會兒也按捺不住了,搞起了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也就是後來的聯想。
三九胃泰的老闆,名字就不提了,也是這個時期的一員。
他本來是醫院的主任,眼見時代浪潮滾滾而來,直接借了500萬,帶著6個醫院的員工,還有8個聘用來的工人,其中一個還是他老婆,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南下深圳,在當時深圳茅草叢生的筆架山上建成了中國第一條中藥自動化生產線,然後把自己手裡治療胃藥的中藥配方開發成了個純中藥複方沖劑,也就是所謂的“三九胃泰”。
“這個‘三九胃泰’的老闆,塞給我們50萬贊助,就只想我們稍微植入點兒他們藥的廣告在裡面,再請我們給編兩句廣告詞。”
江弦道,“光是這兩家,就一百五十萬了,小龍,你說光贊助費我們就拉來這麼多,你們央視想買我們的播放權,我知道你們誠意很足,可是我給你講了這些,你還覺得你們給的夠多麼?”
“.”
鄭小龍壓力倍增。
現在看來,他們央視和江弦談《編輯部的故事》這部電視劇,實在是一點兒主動權都拿不到手裡,始終都很被動。
“江老師,那您覺得多少錢合適?”
鄭小龍面露難色,“我們給的這個價,臺裡也是做了很久思想工作的,我們不是什麼富裕單位,您就說我們電視藝術中心吧,這還是一差額撥款的單位,財政一次性撥一年的款,其實算下來,只夠發五個月的工資,剩下七個月員工工資怎麼發,拍攝影視劇的經費從哪兒來,員工福利待遇怎麼給,那全得我們自己想辦法。
不瞞您說,我們北視現在還欠著幾百萬的外債呢,天天都得躲著債主,一聽說對方公司來人了,就得趕緊讓手底下人關燈鎖門,裝成沒人上班的樣子,想拍一部電視劇太不容易了.”
“哎哎哎。”
江弦拎得很清,“又不是你們北視買,你跟我哭什麼窮,找你們上面央視啊。”
“是啊。”
鄭小龍一臉沮喪,“可你說,我們這個央視手底下的單位都窮成這樣,央視又能掏多少錢出來呢?說實話,今天這個數字,您再添一點兒,說不定上面還能咬咬牙接受,您要是真超出我們承受範圍,那頂著老百姓的怨氣,我們也只能就把《編輯部的故事》播到這兒了。”
“.”
鄭小龍說的這倒是實話。
央視播的電視劇,它還真敢給你“太監”了,畢竟這樣的事兒他真沒少幹。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