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宸此話一出,不少人心裡紛紛暗罵,韓三評更是一臉古怪的掃了一眼周圍的眾人,不禁暗笑。
“其實我認為華語電影的國際化不是削足適履,而是要找到敘事密碼。
就拿《活埋》來說,它的核心故事不復雜,甚至可以說是極端的型別片,但它能在柏林獲得這麼大的關注,靠的是什麼?是影像塑造的沉浸感,是觀眾共情的即時反饋,是那種一旦投入,就無法抽身的體驗。
《活埋》是用一口棺材裝下東西方共通的生存焦慮”
“有道理!”不少老教授緩緩點頭。
確實如此,因為生存焦慮是共有的。
“當然《活埋》能成功,也並非只有這一個原因。”吳宸,抬眼看向張會軍,輕聲道:“當初《活埋》十五天拍出來的時候,所有人都質疑,懷疑這部電影質量。”
“嗯,當初質疑聲確實大!”
“難免的,大家也沒想到十五天拍完一部完整的電影,還直接上柏林了”
兩邊小聲嘀咕著,當初吳宸的《活埋》十五天殺青可謂是議論紛紛,寶島和內地媒體還爭吵來著。
當然前者如今已經成了縮頭烏龜,都不吭聲了,直接表示沉默。
“其實我拍的時候我就知道會有這種質疑,但是我依舊義無反顧的去做。
因為我在籌備第一部電影的時候,我的老師穆德遠就告訴我:放手大膽的去做,學校就是你的後盾,怕什麼?第一部電影時候,學校內部一樣有很多質疑,但是張校力排眾議,給我撥了款.”
張會軍咳嗽了一下,穩穩地接住話題,嘴角壓不住的弧度:“吳宸啊,這些我們私下說就成了。
學校對於想要幹事的學生,那都是大力支援和鼓勵的,畢竟年輕人要走出去,學校怎麼能拖後腿呢。
說實話,《活埋》我們是沒幫上什麼忙”
“?”
原本靠在座位上的徐祥幾人都呆住了。
不是,你倆串通好的吧,擱這唱雙簧呢。
別的他們是借鑑不了,但是這個好像真能借鑑,不就是給錢給支援嘛,但是能出來一個吳宸嘛?
不過此時像人大、央美等老教授則沒有想那麼多,紛紛點頭表示肯定:“北電這教學效果好啊,確實要給年輕人大力支援,不然哪走得出優秀的人才。”
“.”
童鋼也點頭表示了讚許:“《活埋》裡的生存焦慮確實是國際共通的,吳導這一點把握的很精準。
北電對於年輕人的扶持力度一向不差,大家都可以借鑑學習交流”
本來這種研討會也研討不出什麼,每部電影的成功都很難複製的,特別是如國內電影工業化不成熟的時候。
於是乎後面已經變成了表彰大會,只是本來表彰的是《活埋》和《孔雀》劇組等人,如今還加上了北電。
會議結束,張會軍大感暢快,眼睛笑眯眯的,他都以為在會議裡發言不了幾次了,沒想到啊。
剛想起身問下吳宸要不要一同回校,抬頭一看,發現吳宸已經和上影、長春電影製片廠、紫禁城影業、保利華藝等負責人聊了起來,還一邊收著名片。
張會軍看著這一幕,滿是欣慰。
而剛和童鋼聊完點正事的韓三評見到這一幕,連忙走了過去。
尼瑪,這群人難道想摘我韓某人的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