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未知數:《1939》(中國)!”
短短几個字,卻格外醒目。評論裡寫著:
“這部影片既是閉幕式影片,又入圍主競賽單元,創下柏林數十年來的罕見紀錄。目,尚無人得以提前觀影。
它的真實水準,將在下週的評委專場上揭曉.”
次日清晨,這份場刊預測便被國內媒體轉引回國。
入口網站首頁飛快重新整理:
【海外媒體預測榜:《1939》成柏林“最大未知數”】
【“最大未知數”究竟意味著期待,還是不確定?】
《電影報》的文化版甚至配上了大幅評論:.
“在大部分歐美影片分數明確的情況下,未被評分的中國影片《1939》,反而成了最受關注的焦點。未知,往往意味著期待。”
其餘媒體則更直白:“六十週年柏林,最大懸念在東方。”
國內這邊,輿論發酵得很快。
“專場是不是要來了,評委會給什麼樣的反饋?”
“好緊張啊,專場過後是不是就能知道結果了?”
“想什麼呢,要等閉幕式的頒獎典禮,不過肯定會有風聲傳出來。”
柏林的氣氛,在距離閉幕式愈近,愈發緊繃。
2月19日,柏林的寒風依舊刺骨。
電影宮外,依舊掛滿了各國影片的海報,只是在人潮裡,黑底紅字的《1939》顯得格外突出。
這一天,場地並未對外開放,門口戒備森嚴。
身著黑色大衣的評委們陸續進入,由德國電影新四傑領軍人物之一的赫爾佐格領銜。
場刊記者們也被允許攜帶工作證件進場,表情中帶著一絲凝重與期待。
吳宸和張益、李敢幾人在場,陪同一塊觀看。
“導演,我聽媒體說,這個赫爾佐格50年不到的時間,拍了50部故事片和紀錄片”
張益小聲和吳宸嘀咕著。
這個產出相當於一年一部,絕對是頂級的高產導演。
昏暗的放映廳裡,燈光緩緩熄滅。
銀幕前一瞬的黑暗,彷彿讓空氣都凝固起來。
評委們整齊地坐在前排,目光集中在即將亮起的銀幕上,赫爾佐格眉頭緊鎖,在十餘分鐘後,忍不住閃過一絲驚歎的神色,隨即和餘楠開始交流起來。
餘楠也很積極的配合。
場刊記者們迅速開啟筆記本,卻遲遲沒有下筆。
有人甚至忍不住抬頭,用眼神去確認身邊同僚的反應。
卻發現對方同樣屏息凝神,不願打擾這股壓迫感。
“這一鏡到底?幾乎沒有痕跡。”
“難以置信的拍法不是史詩級的戰爭場面,但是代入感很強。”
“無論獎項結果如何,它一定會被討論。”
放映結束,吳宸等人和評委眾人一一握手後,專場才算徹底結束。
“導演,你覺得結果怎麼樣.”
張益看著評委和場刊記者離場竊竊私語,忍不住問道。
“我怎麼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