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這一屆柏林國內三部電影入圍,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好吧”
“主要是來的人.日本那裡也來了兩個劇組,你看就沒這個待遇。”
“.”
另一邊,德國電視臺的直播解說員則在鏡頭前以莊重的口吻感慨:
“六十週年的柏林迎來了史上最強的中國陣容。從張藝謀的《紅高粱》到吳宸的《1939》,中國電影人正在書寫新的篇章.”
新聞稿也在後臺飛快生成。
就在柏林還處於開幕式階段,國內的入口網站的首頁接連更新,標題刷屏而至:
【柏林電影節開幕式——中國電影史上最強陣容亮相!】
【張藝謀、吳宸、王泉安三大導演柏林同框,紅毯掀起最高潮】
【紅毯聚焦吳宸,《1939》未映先熱,全球媒體追問故事核心】
【六十週年柏林影展,中國電影迎來歷史性時刻】
【.】
在國內這個即將迎來新年的關口,比起《阿凡達》突破10億的訊息,還是柏林電影節更甚一籌。
陳凱哥看著老夥計張藝某在柏林風光無限,有點吃味。
他好像很久都沒能在三大拿獎了,不過好訊息是張藝某好像也拿不了。
《三槍》的質量他很清楚。
“《1939》.”
陳凱哥暗自嘀咕著,眼神微微眯起。
這部打破柏林幾十年慣例的影片,究竟拍了什麼,他蠻好奇的。
若換作戛納,他定會飛過去一探究竟,只可惜柏林和他的淵源並不深.
這時,陳虹路過瞅了一眼,看到是柏林電影節的圖片,瞬間瞭然。
陳凱哥都和張藝某比拼了大半輩子了,這點事她很清楚。
倒是不是兩人有矛盾,只是無論是媒體還是學校老師都喜歡把兩人拿出來比較。
這來來回回,兩人不可避免心裡都有產生異樣
第二天上午,《三槍》迎來了自己的放映,吳宸幾人也過來捧場。
劇場內座無虛席,媒體記者與觀眾都抱著強烈的好奇心。
畢竟張藝某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種流量與噱頭。
影片結束後,掌聲稀稀拉拉,並未持續太久。
幾家海外媒體很快給出了打分:滿分4分,僅有1.8分。
雖然不算慘烈,卻遠談不上亮眼。
場刊級記者更是直白:“過度商業化的嘗試,喜劇色彩過於粗糙。”
不過,迪特·科斯里克就很會說話。
“張藝某拍藝術片也好,喜劇片也好,我們都不在意。現在他選擇了商業化,反而更好。
因為中國電影人也明白,做賺錢的藝術片,比一味執著純藝術,更有利於中國電影走出去。”
這番話說得漂亮,既沒有得罪在場的評論人,又為張藝某挽回了幾分面子。
果然能做影展主席的都是人精啊,吳宸不由感慨道。
這番漂亮的話,給張藝某都說感動了,連連握手。
首映結束後,張藝某特意問了問吳宸。
“《1939》評委們什麼時候看?”
因為《1939》是閉幕式影片,但由於它還是主競賽單元,因此評委們可不能等到閉幕式當天才看,否則獎項就沒辦法評選了,自然得提前觀看
“放在了下週,有個只開放給評委和幾大場刊的專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