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

第216章 紫宸問鼎,顧氏鳴鋒(求月票)

對於此事,顧易極為在意。

別的暫且不論,隨著時間的流逝,生產力的不斷提高,顧氏的影響力一定要擴散到全世界。

這是一定的。

而這顧氏學院也絕對可以稱之為其中關鍵。

其不僅僅能夠傳言顧氏的影響力,亦是顧氏未來在整個世界紮根的基礎。

且不說在如今能夠給顧氏帶來多麼大的幫助,只要按照如今的這個速度發展下去,顧氏學院在未來的發展又豈會差過孔子學院?

這對於整個顧氏而言,都可謂是一大關鍵。

顧易的心中不由得便生出了許多想法,不過卻立刻被他壓了下去。

當務之急仍然是解決九州內部的爛攤子。

大震關。

顧易決定派遣高仙芝領海軍趕赴遼東。

——清算遼東,勢在必行。

無論是為了九州的尊嚴,還是為了大唐的榮光,這都是他此刻必須邁出的一步。

如今的遼東局勢十分緊張。

雙方派系之間的爭鬥已經完全陷入到了僵持的地步,既然有人心向九州,顧易自是要讓這些人安心。

顧易可不僅僅只想保留原本九州的領土。

很多東西,且不論後世如何,但在當前顧氏輝煌的情況之下,既然有這個機會,那他便一定會去試試。

這是一定的。

顧易絲毫都未將此事放在心上,如今的遼東之地是不可能擋得住唐軍的。

擺在他面前的難題仍舊是大唐內部的問題。

首先自然是恢復以往的秩序。

這一點雖然看似容易,但實則其中的難度也不是說說而已的。

無論是在任何時候,當一個制度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之後,要想重新復原那便註定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哪怕顧氏如今的聲望已然通天。

當然,這還只是次要的。

真正讓顧易比較在乎的仍舊還是整個顧氏。

如今的發展已經與原本歷史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走了出去。

在原本歷史之中——

自安史之亂後,整個大唐便由盛轉衰,代宗李豫時期雖然徹底平定安史之亂所帶來的影響,但亦是留下了很多的麻煩。

無論是宦官的隱患也好,亦或是形成割據局面的河朔三鎮也罷。

包括吐蕃。

這些都是原本歷史之中大唐後期所面對的致命難題。

而如今呢?

且不說安史之亂的傷亡減少了多少,無論是吐蕃也好,亦或是河朔三鎮也罷,乃至於朝中的那些宦官,如今更是全被顧氏斷了其崛起之路。

光憑著這一點來看,便能夠想象得到未來的顧氏將會承受到何種壓力。

甚至都可能不弱於昔年的三造大漢。

這才是讓顧易最為擔憂的點。

昔年三興大漢已經讓顧氏承受了太多太多,若非是顧氏的底蘊足夠再加上顧易的出手,甚至顧氏當時都有著分崩離析的風險。

那如今呢?

顧易的底蘊確實是多了不少,但顧易亦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耗掉所有的底蘊,這是必然的。

要說唯一的優點可能便是有著琉球的退路在。

包括顧氏也已經轉變了發展方向,無論如何也不至於如同當初炎漢末年時那般被困在鉅鹿之地。

但此事仍是不得不讓顧易在乎。

當然,雖是如此,但顧易亦不會停下腳步。

智者千慮此乃為了顧氏萬世輝煌所必須要思量的,但在這條佈滿荊棘的道路之上,顧氏也始終不會停下腳步。

至德二年,春。

顧軒終是在萬眾矚目之下返回了洛陽。

倒也並不是拖時間,只是如今的天下實在是有太多的事需要他這個太傅來處理,不得不拖到了現在。

這數月時間下來——

顧軒先後前往各地,一方面是為了掃清各地如今還有的殘軍劫匪,同樣也是在安撫各地的人心。

他先後前往了江南之地,包括如今海貿的關鍵之地明州。

重新規劃了整個海貿的具體制度。

海貿所牽扯的行業實在是太多,這就註定會引起之前的那般情況,當海貿出現問題的時候賴以生存的百姓就會生亂。

這是這種情況下必然的情況。

顧軒的內政能力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完全地彰顯了出來,他竟然想到了大宋的一些制度,以更為具體的制度來管控起了這期間的交易。

簡單而言,就是在這其中添了一道坎。

讓官府參與其中。

這樣自是會帶來許多好處,倘若再發生這種狀況之時,官府亦是可以幫助百姓們處理貨物,以免民憤。

當然,這種制度自然也不是完美的。

以現在的情況或許還好,但隨著時間久了便一定會出現問題。

各個官員相互卡一道或者是聯合大商共同壓價,便足以徹底改變這個制度的性質。

但話說回來,世間本無完美之制。

以當前的生產力及資訊傳播速度來看,這制度倒也符合當前的情況,要想解決海貿蓬勃發展所帶來的混亂,那就必須要經過官府的管控。

這是目前最為符合大唐的制度。

至於其他的,顧易目前還管不了那麼多。

洛陽城。

鼓樂喧天,一身龍袍的李亨親率文武百官,於城外恭迎顧軒,萬千百姓翹首以望,場面恢宏。

這是一個極為驚人的畫面。

甚至就連顧易對此都有些恍惚了起來。

依稀之間,他甚至都已經忘記了顧氏多久沒有受到過這種待遇了。

似乎自大漢滅亡至今,每一代的顧氏子弟哪怕是能夠立下大功,也很難在有生之年返回國都。

顧泉倒是回來了。

只可惜的是他的身份是註定不可能享受得到這種禮遇的,李世民倒是並不會吝嗇,但顧泉絕對不會要。

對於顧氏而言,這亦是多年未曾見過的殊遇了。

但可惜的就是顧易倒並不待見李亨這個皇帝,對此倒也並未有太多的感覺。

馬車悠悠,行至御前,穩穩停駐。

顧軒立時起身下車,正欲向李亨躬身行禮。

“太傅切莫如此!”李亨搶前一步,連忙扶住,話語間更是一把拉住了顧軒的手。

他凝望著顧軒那被風霜染得微黑的面容,聲音微哽:“太傅為我大唐社稷.當真是辛苦了!”

這一幅畫面無論是任何人看起來都會稱之為君明臣賢。

但在顧易的影響之下。

顧軒對於李亨這幅樣子倒也並未太過感冒,只是陪著李亨應付了一下表面功夫之後,便隨著眾人走進了城中。

如今的朝堂局勢亦是極為複雜。

扶持李亨上位的那些人,自是都得到了重用。

但他們與李亨之間的嫌隙是不可能完全翻篇的,說白了,他們是李隆基的臣子,而非李亨自己的心腹。

李隆基對李亨的限制實在太大,這就註定造成了如今的這種局面。

李亨對於這些人始終都有著一絲芥蒂在。

當然,他亦是不會選擇在這種時候直接對這些人下手。

李亨雖然不算是一個明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