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戰爭大樓。
喬治首相對這場針對法蘭西的戰爭十分重視,他甚至認為這場戰爭的勝負關係到英國的國運。
贏:將力壓法蘭西並順利得到德國賠款。
輸:不,英國皇家海軍是不可能輸的!
喬治首相專門將三樓會議室改造成了作戰指揮部。
總指揮是喬治首相,但他只是名義上的指揮官,他只負責協調各部門工作。
這場戰爭涉及到的問題太多了,海戰、空戰、政治,甚至還有可能同時與幾個國家開戰。
實際指揮是軍需大臣,這個計劃是他制定的,他最瞭解其精髓,由他掌控全域性最合適不過。
副指揮是海軍大臣貝爾福和特倫查德少將,他們一個負責海戰另一個負責空戰。
再配上三十幾個參謀以及上百名通訊兵,一個堪稱豪華的指揮部就打造完成。
然而,這個指揮部其實沒發揮太大的作用。
特倫查德少將是一個獨立的指揮系統,軍需大臣和海軍大臣都不會空戰。
此時的英國皇家海軍還不知道海軍與海軍航空兵之間的緊密配合,在他們的腦海裡,航母就只是一個可以讓戰機起飛的平臺。
這也是英軍兩艘航母作為不太重要的“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被安排在後方50公里外的原因之一。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航母為核心,軍艦以保護航母為任務圍繞在航母周圍,首要任務是搜尋敵方航母併力求將其擊沉。
如果是這麼打,英國地中海艦隊就還有一戰之力。
雖說英軍的艦載機“駱駝”不是法蘭西“珍妮a”的對手,最終還要落入下風。
但英軍不至於連法蘭西航母都看不到。
英軍在知道法蘭西航母的位置後,可以利用高速海面艦隻圍剿,於是就是海空兩面同時對法蘭西航母施壓,最終鹿死誰手還是未知之數。
但實戰並非如此。
軍需大臣、海軍大臣,以及特倫查德少將所有人都對航母作戰沒概念,包括在前線指揮的溫特將軍也不例外。
他們假設法蘭西沒有航母,即便有航母也只能起飛有限幾架戰鬥機的航母,無法對皮糙肉厚的軍艦構成多大威脅。
於是,他們將己方航母擺在危險的位置上:只有二十幾艘驅逐艦保護,在固定海域航行等待艦載機返航。
特倫查德少將不認為這有什麼問題。
現階段電臺還沒裝上飛機,如果航母位置變化太大,很可能會造成艦載機返航時找不到航母,這對艦載機是個災難。
因此,指揮部在艦載戰鬥機獲得第一階段勝利時高聲歡呼。
“幹得好!”喬治首相朝特倫查德少將點點頭:“我們成功逼走了法軍的戰鬥機。”
“重要的是讓法蘭西不敢起飛‘魚雷飛機’。”軍需大臣說:“法蘭西人知道我們的厲害,他們知道一旦起飛‘魚雷飛機’就將成為我們的靶子!”
“是的。”貝爾福表示贊同:“它們保證了戰列艦的安全,這一點很重要。”
特倫查德少將微微點頭,臉上帶著笑意若有深意的看了軍需大臣一眼。
這一仗最大的功勞應該屬於軍需大臣,是他提前訓練了一批能在航母上起降鬥機的飛行員。
如果沒有這些飛行員,這一仗根本無從打起。
軍需大臣故作大度回以微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