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寒沒接,只是淡淡道:“錢交給府衙的師爺登記,一切按規矩來。”
商人訕訕收回手,心裡卻暗暗佩服……這位國公爺做事,果然一絲不苟。
午後,陳寒帶著幾個工頭巡視新修的碼頭。原本狹窄的土路已經拓寬成三丈寬的青石大道,直通運河。工人們正在鋪設最後一段路面,見陳寒過來,紛紛行禮。
“國公爺,這路再有兩日就能完工。”工頭擦了擦汗,笑道,“番商的馬車再寬,也能穩穩當當進來。”
陳寒點頭:“路修好了,商人才願意來。他們來了,松江的貨才能賣出去。”
正說著,遠處傳來一陣喧譁。幾個孩童追逐打鬧,跑過新修的路面,其中一個不小心絆了一跤,卻笑嘻嘻地爬起來,拍了拍褲子上的灰:“這路真平,摔了都不疼!”
旁邊的大人笑罵:“小兔崽子,國公爺修的路是給你摔著玩的?”
孩童吐了吐舌頭,又跑開了。
陳寒看著他們的背影,嘴角微微上揚。
傍晚,朱幼薇在商館裡接待番商。廳堂寬敞明亮,牆上掛著松江布的樣品,沙盤上展示著未來的規劃。
波斯商人阿里摸著活水紋布,讚歎道:“這布上的紋路,像水在流動,太神奇了!”
朱幼薇微笑:“這是松江特有的織法,別處買不到。”
阿里連連點頭:“我們波斯人最愛這樣的珍品,有多少要多少!”
高麗商人金氏插話道:“郡主,松江府的路修得真好,馬車走得穩,貨物運得快。我們想在碼頭邊設貨棧,您看……”
“可以。”朱幼薇點頭,“但規矩得守……租金按月付,貨物報關,不得欺行霸市。”
番商們紛紛答應,當場簽下契約。
走出商館時,夕陽西沉,新修的道路在餘暉下泛著淡淡的光。朱幼薇站在臺階上,望著遠處忙碌的碼頭,輕聲道:“夫君,他們終於明白了。”
陳寒站在她身旁,淡淡道:“路修好了,樹栽活了,商人來了,銀子自然就來了。”
朱幼薇笑了:“可他們一開始還覺得你是在浪費銀子。”
“現在呢?”
“現在?”朱幼薇看向街道上來往的行人,商販的吆喝聲、孩童的笑鬧聲、番商生硬的漢話交織在一起,整座城比從前熱鬧了不知多少。她輕聲道:“現在他們知道了,這一切都不是白費的。”
夜色漸深,松江城的燈火次第亮起。新栽的梧桐樹苗在晚風中輕輕搖曳,彷彿在見證這座城的改變。
更夫的梆子聲悠悠傳來,陳寒和朱幼薇並肩走在回府的路上。月光灑在青石路面上,照亮了前方的路。
遠處,碼頭的燈籠連成一片,宛如星河落地。
……
夜色漸深,松江碼頭卻燈火通明。波斯商人阿里站在新修的青石路上,手裡捧著一匹剛拆封的活水紋布。月光下,布面上的雲紋如水流動,泛著珍珠般的光澤。
“真主在上!”阿里用生硬的漢話驚歎,“這比杭州的還要精美!”
通譯連忙解釋:“阿里先生說,他要加訂三百匹,現銀支付。”
文娘站在朱幼薇身後,聞言翻開賬本:“目前訂單已經排到三個月後,最快也要下個月才能交貨。”
阿里急得直搓手,從腰間解下一個繡花布袋:“這是定金,五十兩波斯金幣。只要能在下月初交貨,價格可以再加三成。”
朱幼薇接過布袋,沉甸甸的金幣在掌心發燙。她轉頭看向陳寒,後者微微點頭。
“好,下月初交貨。”朱幼薇將布袋遞給文娘,“記在特別訂單裡,讓張四孃親自帶人趕製。”
阿里大喜過望,正要道謝,碼頭方向突然傳來一陣喧譁。眾人循聲望去,只見十幾艘掛著各色旗幟的番船正陸續靠岸。船剛停穩,甲板上就跳下來幾十個番商,個個行色匆匆。
“怎麼回事?”陳寒皺眉。
府衙的差役小跑過來稟報:“回國公爺,這些都是從杭州轉道過來的番商。聽說杭州的訂單排到半年後,他們連夜坐船趕來松江。”
朱幼薇與陳寒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驚訝。這些番商原本是要去更遠的雲南採購,如今卻齊聚松江,可見活水紋布的名聲已經傳開了。
一個穿著錦緞長袍的南洋商人擠到最前面,操著生硬的漢話:“郡主,我要訂五百匹活水紋布,價格好商量!”
他身後的人群頓時騷動起來。番商們爭先恐後地往前擠,生怕晚一步就訂不到貨。有人高舉銀票,有人揮舞訂單券,場面一時混亂不堪。
陳寒上前一步,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遍碼頭:“諸位稍安勿躁。松江工坊的貨足夠,但需要按規矩來。”
番商們漸漸安靜下來。陳寒繼續道:“所有訂單需在府衙登記,先到先得。價格統一,童叟無欺。”
朱幼薇適時補充:“活水紋布每日限量一百匹,金線布五十匹,夜光布二十匹。今日已接的訂單會優先安排。”
番商們面面相覷,很快達成共識。他們自發排成長隊,在府衙差役的引導下逐一登記。阿里站在隊伍最前面,得意地衝後來的番商揚了揚手中的契約。
文娘帶著幾個女賬房在碼頭臨時支起桌子,開始登記訂單。朱幼薇站在一旁,看著番商們急切的樣子,嘴角微微上揚。
“沒想到活水紋布這麼搶手。”她輕聲道。
陳寒目光掃過碼頭上停泊的番船,低聲道:“這只是開始。等松江雲水紋布量產,番商們會更瘋狂。”
夜色漸深,登記工作一直持續到三更天。最後一位番商拿到契約時,月亮已經西沉。文娘合上賬本,揉了揉發酸的手腕。
“今日共接到活水紋布訂單兩千三百匹,金線布一千匹,夜光布四百匹。”她聲音有些沙啞,“定金收了八千兩現銀,還有價值兩萬兩的訂單券。”
朱幼薇點點頭:“明日一早通知工坊,所有織工分三班倒,務必按時交貨。”
回府的路上,陳寒忽然道:“番商來得太快,我們的產能恐怕跟不上。”
朱幼薇早有準備:“我已經讓文娘去周邊村子招人了。松江最不缺的就是織工,只要工錢給足,人手不是問題。”
“工錢可以加,但質量不能降。”陳寒提醒道,“活水紋布是我們的招牌,絕不能以次充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