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道三十四年(700年):西隋康王楊疇薨,其子楊懷順繼立。
楊疇,守文之良君也,在位二十餘年,西隋稱為富庶。
其年,西隋有民34.1萬,在漢籍者9.2萬。
乾道三十五年(701年):乾道帝以老邁,禪天下於皇太孫。
其年,天下有民13063萬,在漢籍者12201萬。
——————
陳穆宗莊皇帝,陳祐煦(668-717),宣宗嫡孫,年號:泰和(702-717)。
泰和元年(702年):泰和帝使大理寺總天下法院,升大理寺卿為正二品。
自是,尚書、中書省掌行政,參政院掌立法,大理寺掌司法,三家制衡之勢初成。
泰和三年(704年):江南人杜嵩燾造蒸汽輪船成。
泰和五年(706年):唐簡王李旦讓國於其子李隆基。
時唐國與大食相爭鋒,頗不利,而李旦不能振作國勢,國人怨之,李隆基有才幹,能得眾,故唐臣迫李旦讓位與之焉。
李隆基既為唐王,銳意求治,以開元為其年號,日夜整肅內部,又頻遣使者於建康,以法中國之工巧、制度。
泰和七年(708年):唐王李隆基建神策軍,員二萬人,配陳新式滑膛槍炮,又用陳之操典演練之。
泰和十年(711年):唐王李隆基徵大食,大破之,復其兩河舊土(今伊拉克)。
其年,天竺大小諸邦,悉從天竺商社號令。
河北人馬待封造蒸汽火車成。
泰和十二年(713年):上皇乾道皇帝崩。
嗚呼!乾道之世,盛矣,陳之祚命,興於光大,而盛於乾道。
當其時也,東洲、赤土,萬邦之君,朝於建康,九州人民殷富,數十年間不知饑饉。
若女子,則著五彩之衣,遊於街市,若男子,則乘破浪之舟,取利四方。
嗚呼!乾道之德,其極也哉?
未意至於泰和,十數年間,竟然衰。
泰和十五年(716年):眾國事參議請立憲法,泰和帝不許,解散參政院,令改選。
泰和十六年(717年):
六月。
新參政院復請立憲,泰和帝以眾意難違,將許之,未成行,遇疾崩。
泰和,庸弱之君也,乾道之年雖稱盛世,而積弊漸深,泰和無力革易,於是累加賦稅於下,以至民間常有立憲之聲。
此實泰和殞命之由也。
時人常嘆之曰,乾道皇帝世稱明君,惟立泰和為太孫之事不甚明也。
泰和帝長子早夭,既崩,子女所餘惟二女。
時宰相與公卿,欲立泰和帝之弟庸平王之子撫遠王顒儇以保皇權,是為保皇派。
參政院欲立泰和帝長女徽姃以成憲法,是為護憲派。
七月。
參政院集眾罷相,宰相去職,保皇派怒,舉兵圍參政院,又入大明宮,索泰和帝所生之杞國、燕國二公主。
泰和帝長女杞國公主徽姃遇亂兵,中流彈死,次女燕國公主徽姮匿於暗室,得免,奔玄武湖水師駐地。
時水師官兵多欲立憲,而民間頗傳泰和帝欲立憲法,為公卿所忌殺,故公主來,水師擁護之。
燕國公主敏慧有才略,出泰和帝立憲之手詔示眾人,眾人歡悅,登岸步戰,解參政院之圍,救國政參議一百二十人出。
眾人慾就勢擁公主為帝,公主辭之,請為監國,復請先定憲法以讓大政於國人,待天下安,再加尊號,眾人聞之欣然。
以保皇派勢大,眾人乃先乘舟,避於海上。
八月。
建康公卿擁撫遠王顒儇為帝,改明年曰泰定元年。
諸國政參議與公主在海中議定憲法,稱為船中二十八條,並布之於天下。
九月。
吳郡(今蘇州)、錢塘(今杭州)、會稽(今紹興)、寧波四郡,山東、遼東、平樂、海東、廣東五道及水師應公主。
河南、河東、關隴、荊湘四道應泰定。
十一月。
擁公主之護憲軍破建康,泰定服藥死。
諸國政參議請為公主加帝號,公主從之。
自是,皇帝之位,始上受於天,下受於民。
十二月。
新帝以明年為民和元年。
——————
陳憲宗純皇帝,陳徽姮(703-784),穆宗次女,年號:民和(718-777)。
——————
今上明良皇帝,陳瞻墡(743-?),懿德太子之曾孫,憲宗養子,年號:明良(778-?)。
——————
編者按:
民和以前,大政皆決於君,民和之後,大政漸決於民,故民和以後,大事不載本篇。
書雲:“史家不論當世之事。”
其言信也,故民和、明良二君,本篇不論,僅載年表及各國戶口之數於後,以饗諸位。
浙西山人撰於明良十年(787年)夏。
——————
附:帝王年表
陳:
唐王:
西隋王:
786年各國人口:
786年各國態勢(亞歐部分):
(後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