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歲捕奴,你私放小奴一人,被罰以一奴奉公。”
他見這少年聞言痴愣,面上笑意未改,繼續道。
“那小奴甚可憐,我亦有心縱之,然而法無信不立,我等遠在異域,萬事常有不得不為。”
“此間戰罷,我送你一奴,如何?”
少年聞言並未見喜,他從懷中掏出一尊小佛像來,他道。
“只願此戰之後,平州再無兵戈。”
遠處,百濟王的大旗映著火光捲動,百濟的兵士已經開始列陣,即將衝鋒。
吳惠覺沒去管對面的動作,他已向麾下的隊主交待了後事與佈置。
若是周都督的大軍再不趕來,他便是同了這些相熟的軍士一起戰沒於此,亦好。
他將劉七郎的那尊佛像要來,掏出一塊絲緞,替那佛像擦去了汙漬。
伴著耳畔越來越近的腳步聲,他向這少年,從容言道。
“我叫惠覺,家中比你,更信佛道。”
他將佛像還給少年,將一杆長矛握在手中,伸出車牆之外。
此時,百濟兵只在四十步外了。
劉七郎見他舉動,亦是將長矛舉起,伸出牆外,耳畔卻聽得將軍言道。
“我家中累世將帥,殺傷甚眾,是以我阿父名我惠覺,欲使我但通文學,勿造殺業。”
“然而佛法雖好,我命亦重,今日生死之際,不可猶豫,我為七郎先殺之。”
吳惠覺的話,實是說給自己聽的。
他不想懦弱而死。
雙手舉握長矛用力前刺。
他感到了長矛刺破肉體的阻力,他看到了敵手面目的扭曲,他聽到了對面痛苦嘶吼的聲音。
他的淚水順著眼眶流下。
百濟軍士斬斷了他長矛,向他逼迫而來。
下一刻,那軍士便死在了劉七郎的矛下。
但是,敵人太多了。
他抬手將一個三步之外的敵軍用弩矢射倒。
他看到三十步外,百濟王正披著戰甲,騎著駿馬,鼓譟著左右衝陣的軍士。
我們,便要敗了麼?
我,便要死了麼?
在一遍遍地縱火燒車中。
吳惠覺和劉七郎已經退到了最後一道防線,方才,他的臂上中了一箭,此間,正流血不止。
我們的援軍在哪兒?!
在離河岸只有三十步的最後一道防線之上,所有的陳軍士卒都在心頭吶喊著。
對面。
披甲馳馬的扶余昌正在王旗之下,望著越縮越小的陳軍軍陣,品嚐著眼下那唾手可得的勝利滋味。
他打馬臨到陳軍陣前二十步,他知道陳人的箭矢早已射盡了。
然後,他開弓朝那裡一個看起來便是陳人官長的人物,射了一箭。
箭中其臂,血流不止,他聽到了那將官的痛呼。
他不自覺地笑了起來,這些時日積蓄地恐懼與焦慮,在這一刻一掃而空。
他感覺自己又行了,今夜便能吃掉嘉善。
然而。
就在陳軍退到離岸不過三十步距離時,扶余昌忽然聽到了一陣馬蹄之聲。
接著,便是成百上千的陳人騎卒自東面而來。
好在,他們之前隔了條不能騎馬直渡的大河。
扶余昌在心中自我安慰道。
他衝見到陳軍騎卒來臨而有些慌亂的兵將們喊道。
“陳人騎馬,不能渡河,我等速滅眼下之敵,陳人於我無可奈何也。”
百濟將士心中稍安。
卻見河水之北,安羅城門大開,無數民夫推小車載浮木而出。
陳軍騎士皆下馬,重甲者乘木船,輕甲者抱浮木。
數十條渡船,數百條浮木,載近千陳軍,急發北岸南渡。
眾舟之上,唯有一騎將,載馬而來。
那騎將攜馬先渡,甫一到岸,便有隨行步卒將他的旗號的打起。
“是周羅睺!”
扶余昌見到那周字大旗升起,恐懼之感,猝然臨身。
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害怕。
但他知道,此時陳人半渡,正宜擊之。
在長久的精神壓力纏身之下,此刻,他很順利地作出了最錯誤的決定。
扶余昌喚來左右十位騎卒衛士,由他領著,向那勢單力孤的騎將衝去。
他要親手除去這個令他心憂的根源。
他要做遼東三國的英雄。
他要陣斬周羅睺!
奔馬衝開人群,像是航船在海中劈開波濤。
扶余昌看到周羅睺翻身上馬,手中提一把偃月刀,向自己俯身催馬衝來。
他於是平舉馬槊,亦加了馬速,直向周羅睺急撞而去。
“碰”
兩人飛馬擦身而過,扶余昌只感到手中馬槊被什麼東西一磕,刺偏了開去。
繼而,他眼見周羅睺手中的偃月刀在空中橫起,直指自己的頸項。
然後,他聽到“噗”地一聲。
他看到血色的噴泉,從一個無頭的騎馬武人身上噴出。
那是。
他的身體啊。
————
天嘉七年(566年)。
八月。
安東將軍周羅睺,使平海國相吳惠覺出安羅城誘百濟兵。
百濟王中計,盡發營中兵擊之。
戰至未時,陳軍退守河岸,將軍吳惠覺中箭,將覆滅。
是時,周羅睺自將精騎三千為援兵,至於岸畔,渡舟不足。
於是令騎卒棄馬,用安羅城中能浮之木,使步卒乘舟抱木,急渡南岸。
周羅睺攜馬先發,先至岸。
百濟王見其匹馬單人,呼左右十騎衝之。
周羅睺本猛將,刀馬之能,世所罕見,一合而斷百濟王首。
百濟眾軍皆膽裂,大軍亦至南岸,遂大進而擊之。
百濟軍大潰亂,自相踐踏死者無數。
周羅睺以吳惠覺軍傷亡重,百濟軍卒除亡入山谷者,皆斬之,得首二千七百餘級。
是役,陳軍陣沒者五百餘人,周羅睺皆命有司加撫卹。
陳軍破百濟營寨,獲百濟王小妃國氏。
百濟左平國茂聞百濟王死,率部五千人請歸降,更請周羅睺納國氏。
時北面高麗攻國原甚急,南道頓兵不宜久,周羅睺不得已而納之為妾。
國茂於是反正,與刺史徐儉攻安平城下百濟軍,盡滅之。
百濟王死,百濟諸軍在平州者皆逃亡,徐儉於是立周羅睺旗號,與國茂海陸進軍,百濟南道降人無數。
八月二十六。
周羅睺率精兵八千人,自巨濟浮海,將攻漢城。
更命章大寶、吳惠覺樹徐儉旗號,引餘軍,援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