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陳帝業

第101章 復甦

北周建德二年(569年),四月二十八。

瓜州,敦煌,樓蘭。

清晨,借住在佛寺之內的涼州總管楊堅,在食過了法空和尚供應的蒲昌海魚羹之後,正由昨日向涼州兵貢獻了四十斤魚乾的李漢兒引著,在樓蘭的街巷中穿行。

樓蘭是座只有三百來米見方的小城,城中僅剩的少量居民,現在都圍繞著貫穿這座城池東西的大道而居。

行走在積著沙土的街道上,一路上除了偶爾能見到一兩座中原風格的屋舍,入目的,便滿是以蒲昌海中蘆葦作頂,紅柳夾泥作牆的樓蘭本土建築。

楊堅昨日已命麾下做過統計,如今的樓蘭城中,尚還居住著四百三十七個百姓,其中有將近三百個是五十歲以上的老弱,而二十歲以下的只有不到四十人。

今日的樓蘭是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城市,楊堅確信,若沒有外部力量的干擾,這座城市恐怕會在五六十年後,徹底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今日的樓蘭正處於這樣一種社會生產的惡性迴圈之中。

人口老化導致維護水利設施的能力下降,水利設施的敗壞導致農業減產,進而導致社會總剩餘下降。

而社會總剩餘的下降則進一步導致樓蘭對往來商旅的供應能力下降,商旅於是盡皆轉向別處,樓蘭人的物質生活於是愈發貧瘠,有能力遷移的青壯人口持續遷出,樓蘭的人口老化問題於是更加嚴重。

在這樣的惡性迴圈之中,如果沒有外部力量的干預,等待樓蘭這個半封閉的綠洲社會的,只能是確定無疑的死亡。

不過,伴隨著涼州兵的到來,這樣的社會死亡,可能不會再發生了。

行至樓蘭城東門,楊堅已能看到,正在孔雀河畔水澆麥地之中勞作的樓蘭百姓。

如今的樓蘭人沒有耕牛,孔雀河兩岸有著大片因為勞動力不足而拋荒的土地。

楊堅昨日粗略算過,這片尚未被沙漠吞噬的荒田大略有三萬餘畝,便是復墾之初產量不佳,亦能有近兩萬石的產出。

而兩萬石的產出,已足以供養六百個職業農夫和七百名常備兵了。

只要此番能順利拿下吐谷渾手中的鄯善和且末,讓南走青海的商路北返樓蘭,他就能用那因商路改道而多出來的一、二億稅收,將這片沙漠之中不毛之地重新打造成為魚米之鄉。

“楊公,那裡是郭將軍正在領軍南行。”

李漢兒見楊堅望著蒲昌海畔向南而去的煙塵,忙出言解釋道。

楊堅似乎是窺見了李漢兒的心思,他言道。

“我知令郎亦在軍中,且不必憂心。”

他對負責此番統兵攻敵的將軍郭榮,頗為放心。

這郭榮乃是他兒時的玩伴,與他關係極好,亦精通軍略。

此番由郭榮統御南行的先頭部隊,雖然人數只有千人,卻俱都是老卒精銳,與吐谷渾人在扞泥城和伊循城中至多不過二千的兵力交戰,想來當不會有什麼問題。

便聽他自信言道。

“郭將軍之才不下古之名將,此番南行必定克捷而還。”

“令郎若能立得功勳,我便令他歸此城中,為一營田屯長,為老丈養老如何?”

得了楊堅如此承諾,李漢兒自然是口稱恩謝不止。

說話間,一行人已是來到了蒲昌海畔。

便見天高雲淡,藍黑色的蒲昌海水一望無垠。

初升的夏日之下,一陣微涼的湖風迎面而來,依稀之間似能嗅得其中一二腥鹹之味。

楊堅自幼生長在關中,從來沒有見過這般壯闊的水天之色,一時間竟也在心中生出幾分似是曹孟德碣石觀海般的豪情。

揮袖將腦中臨水作詩的念頭驅散,望著湖畔淺水之中的葦草,楊堅終於還是將心中的奇思妙想,對在蒲昌海中做了四十年漁夫的李漢兒,吐露了出來。

他道。

“我還有後軍近二千人在敦煌尚未起行,我今先從前軍西向,實為後軍探取道路。”

“蒲昌海東岸至此,陸行需二百餘里,若能以舟船浮海運糧米人馬,則資費大減。”

“我又聞自樓蘭向伊循,有四百里,其中二百里能水行。”

“我今若能以舟船替人馬,則水行此四百里之費,將不過陸行之二十里。”

“如此則敦煌至伊循一千二百里,可變八百里也,資費可省三分之一。”

“老丈在海中捕魚久,可否為我軍行船?”

李漢兒道。

“老朽能受公之重託,榮莫大焉,然而我船小,為公捕魚則可,運人馬則不足備。”

“欲運人馬,必須大船,而樓蘭乏木。”

“我唯知五百里外焉耆國有大木,取其木投水中即可至於樓蘭。”

“公若必欲舟行海上,無此大木則事不能辦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