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蘇我馬子與倭王族切割如此之快,陳伯宗也便熄了要見一見那位後世聞名的推古女天皇的心思。
只要他運籌得當,若干年後,未來的倭國四島自會成為如同江南一般的郡縣之地。
這世間再不會有什麼“治天下大王”了。
“也罷,蘇卿且退,於城中稍息幾日,海東之事,不日自有中書定奪。”
陳伯宗抬眼看了看殿中侍立的宦者,那宦者會意,便來引仍舊謝恩不止的蘇我馬子離去。
待得二人遠走,他才將壓在一堆奏疏之下的一幅輿圖抽了出來。
那圖上所繪的乃是原倭國的筑紫(今九州島)、淡(今四國島)、大倭豐秋津(今本州島)三洲之地。
目下,那筑紫洲上已寫下了“瀛州”二字,大倭豐秋津洲的西段上則寫了“蘇我”二字,中部又寫了“海東經略”、“倭王”等字。
陳伯宗思索著,仍舊有些拿不定主意,他並未採納侯安都的諫言,將倭王族安置在西,蘇我氏安置在東。
這種處置並非不好,只是他不想讓這塊土地變得太亂,齊上皇高湛已死,北齊亂政將日勝一日,陳國的戰略重心還是得放在逐鹿中原之上。
像是終於下定了決心,陳伯宗一面用筆墨在那大倭豐秋津東面,後世稱為關東平原的地方畫了個圓圈,一面口中喃喃道。
“兩虎相鬥必有傷,三分形勢方為鼎。”
“往後東海的寧靜,便要靠你一分力了。”
但見那圓圈之內,赫然已多出了三字。
“陳叔寶。”
光大三年五月十九。
帝見倭使蘇我馬子於太極殿,倭使請易姓獻女,帝不答。朝罷,見倭使於偏殿,倭使對答數言,深悟天恩,涕泗以出。
五月二十三。
詔以故筑紫洲為瀛州,置郡縣土司等如內地,以故倭國土西置廣寧宣尉司、中置海東經略府、東南置和寧宣尉司。
賜倭人蘇我氏為蘇氏,賜蘇我稻目夏名蘇禾,賜蘇我馬子夏名蘇遠,以蘇禾為廣寧宣尉使,授二等歸義侯,命蘇遠入國子寺就儒學,復徵蘇氏女入建康。
賜故倭王族姓和氏,取和平安寧之意,賜故倭王志木夏名和林,其子女亦各有賜名,以和林為和寧宣尉使,授一等順義侯,削倭王名號,收故倭國傳國之器入建康武庫,徵和林二子入建康就儒學。
以滅倭國之功,進徵東將軍侯安都為一等桂陽公,進安東將軍任忠為二等嶽安伯,其將蕭摩訶、馮慎等各有封。
又以任忠為都督瀛州軍事,兼海東經略副使,侯安都為海東經略大使。
五月二十五。
徵安南將軍程文季入朝。
六月初六。
安成王世子陳叔寶在都中,帝徵入宮,密其言談,叔寶垂淚出。
是日,詔以叔寶為食五千戶弘文王,領二千戶江戶縣侯,於故倭國東境置弘文郡、江戶縣侯國。
六月初九。
發府庫錢,募江南貧人萬餘為兵,使安南將軍程文季等訓導之。
六月二十五。
使弘文王陳叔寶納和氏及蘇氏女,百官以夷人配天家不吉,一時竟群議洶洶,或言皇帝欲以夷女惡安成王家,群議乃熄。
六月二十八。
詔選建康大族女配弘文王為正妃,諸家以江戶絕遠,應者寥寥。
七月初一。
詔以龔氏女為弘文王叔寶妃。
七月十二。
置護蝦夷校尉護弘文郡以東,以安南將軍程文季為海東經略副使、護蝦夷校尉、弘文郡守。
七月十五。
命弘文王叔寶就藩國,使海東經略副使督兵萬人護送之。特旨於弘文郡中新置縣侯國五,各領五百戶,皆封之弘文王叔寶,命其以一王領六國,以示優渥。
七月十八。
弘文王叔寶就藩國,出建康,望都門三泣,始登舟。
——————
北周建德二年(569年),七月二十二。
前時,北周涼州總管楊堅擊破吐谷渾,據西域之鄯善、且末。時西突厥室點密可汗威震西陲,西域諸國皆仰其鼻息,楊堅因遣其長史高熲西入突厥,欲求室點密之親好。
其日,高熲至室點密牙帳,恰遇泰西拜占庭國使者同至,遂與言談,竟甚相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