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從漁村趕海到縱橫大洋

第497章 養海參的規劃

林宇領著張建國往家走,剛推開院門,一股飯菜香就飄了出來。

王玉芬正端著一盤紅燒帶魚從廚房出來,看見張建國,趕緊放下盤子迎上去,臉上笑開了花:“這就是張技術員吧?快進屋坐,飯剛做好,熱乎著呢!”

林宇往屋裡一看,八仙桌上擺得滿滿當當:紅燒帶魚、油炸小黃花魚、炒雞蛋,還有一碟拌海帶絲,甚至還燉了一鍋排骨。

這在平時可是逢年過節都不捨得做的菜。

“哎呦,大姐,您這也太隆重了。”張建國笑著說。

“隆重啥!”王玉芬擦了擦手,拉著張建國往炕邊讓,“您大老遠來幫咱村,必須得讓您吃好、住好,才能有力氣給咱指導技術啊。”

張建國也有些受寵若驚,連連擺手:“大姐太客氣了,家常便飯就好,不用這麼麻煩。”

幾人剛坐下,院門外就傳來了腳步聲,村長羅全掀著門簾走了進來,手裡還拎著一兜蘋果:“聽說技術員到了,我趕緊過來看看!”

他把蘋果放在桌上,對著張建國拱了拱手,“技術員同志你好,辛苦您跑這一趟,我是青山漁村的村長羅全!按理說您來青山漁村,吃住都該村裡安排,怎麼能讓林宇家單獨招待呢?回頭我就讓會計把生活費算上。”

“羅村長太見外了。”張建國推了推眼鏡,笑著說,“我真不挑這個,家常便飯就挺好。以前我當知青的時候,在大興安嶺插隊,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農家炕,吃的是摻了糠的窩窩頭,比這條件苦多了。現在能有魚有肉,已經很滿足了,哪還講究那麼多。”

林宇聽得好奇,忍不住問:“張技術員,您以前在大興安嶺當知青啊?那地方是不是特別冷?”

“冷是真冷,冬天能到零下三四十度。”張建國回憶起來,眼神裡多了幾分感慨,“那會兒條件苦,不光冷,還缺吃的,有時候開春青黃不接,就得去山裡挖野菜、採蘑菇,能吃上一口飽飯都難。跟那會兒比,你們漁村的日子可好多了,至少頓頓能吃上魚,餓不著肚子。”

他頓了頓,又看向羅全和林宇,語氣誠懇:“我這次過來,不光是幫大春家規劃海參養殖,村裡誰家要是想學,都能過來聽。養殖技術這東西,藏著掖著沒用,多教會一戶,就多一戶能過上好日子,這才不辜負所裡派我來的心意。”

這話一出,羅全的嘴瞬間笑歪了,臉上的皺紋都擠到了一起:“那感情好!張技術員您真是實在人!回頭我就去村裡大喇叭喊一喊,讓想學的都過來!”

“哎,別太麻煩,找個寬敞點的地方就行,比如加工廠的空房,或者村頭的曬穀場,大家坐著聽、看著學都方便。”

張建國笑著點頭,“我帶了不少資料和育苗樣本,到時候給大家分一分,有啥不懂的,儘管問。”

王玉芬這時端著熱湯走過來,聞言也樂了:“這可真是咱村的福氣!張技術員,您快嚐嚐這排骨,剛燉好的,補補身子!”

屋裡的氣氛熱熱鬧鬧的,飯菜的香氣混著歡聲笑語,把斷電帶來的煩躁和天災留下的愁雲,都驅散得乾乾淨淨。

這張技術員和村長羅全談的格外投緣。

老一輩人心裡,總揣著一股子樸素又滾燙的家國情懷。

在他們眼裡,能為國家出點力、為老百姓做點實事,讓大家夥兒都能吃飽飯、穿暖衣,就是最體面、最光榮的事。

這種情懷不是喊出來的,是從苦日子裡熬出來的。

經歷過餓肚子的滋味,才更明白“讓人民吃飽飯”這六個字有多沉;見證過國家從一窮二白慢慢站起來,才更珍惜“為國家做貢獻”這份擔當。

所以哪怕到了市場經濟的年代,不少人心裡那份純粹的念想也沒丟:做買賣不缺斤短兩,幹工作不偷奸耍滑。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這個年代。

窮死窮了點兒,不過窮的安心,窮的有奔頭。

吃完飯,林宇和王大春陪著張建國往海邊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