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陽光透過雲層灑下來,海面上泛著細碎的金光,海風帶著鹹溼的氣息,吹得人心裡敞亮。
王大春扛著鐵鍬走在最前面,時不時停下來指著遠處的灘塗,跟張建國介紹:“張技術員,您看那邊,退潮的時候能露出一大片泥灘,我之前琢磨著,要是挖成養殖池,應該挺合適。”
張建國點點頭,從帆布包裡掏出筆記本和鉛筆,一邊走一邊記錄,還時不時蹲下身,抓起一把海泥捻了捻,又起身走到水邊,用手指蘸了點海水嚐了嚐。
“海水鹽度正好,泥質也細膩,沒有工業汙染,確實是養海參、鮑魚的好地方。”
他放下筆記本,指著灘塗的走向分析,“咱們規劃得按‘分割槽養殖’來,先劃分出育苗區、養成區和暫養區,育苗區得離岸邊近點,方便搭建溫室棚,冬天能保溫;養成區選在中潮帶,退潮時能露出來通風,漲潮時又能灌滿海水,給海參足夠的活動空間;暫養區就靠外海,水流交換快,水質乾淨,適合鮑魚後期育肥。”
林宇在一旁認真聽著,時不時補充:“張技術員,您看要不要在養殖池旁邊挖條排水溝?上次下大雨,海邊不少窪地都積了淡水,怕到時候影響鹽度。”
“這個考慮很關鍵!”張建國眼睛一亮,在筆記本上快速畫了個草圖,“不光要挖排水溝,還要在進水口裝濾網,防止雜魚、蟹類進去吃海參苗。另外,海參喜歡附著在礁石上,咱們得在養成區裡投放些空心磚或者扇貝籠,給它們造個‘藏身地’,這樣成活率能提高不少。”
王大春聽得心潮澎湃,搓著手問:“那育苗的時候得注意啥?我聽人說海參苗特別嬌貴,稍微不注意就死了。”
“育苗主要控制好水溫、水質和餌料。”
張建國蹲在灘塗上,用樹枝在泥地上畫起了育苗池的結構,“育苗池得建成長方形,深度控制在1.2米左右,池底鋪一層細沙,上面再鋪5厘米厚的海泥。水溫要保持在15-20℃,太低了苗長得慢,太高了容易生病。餌料方面,前期喂浮游藻類,後期可以摻點人工配合飼料,每天投餵兩次,量別太多,避免汙染水質。”
他又轉頭看向王大春,語氣認真:“還有鮑魚,跟海參不一樣,鮑魚喜歡吃海帶、裙帶菜,得在養殖池裡搭些架子,讓鮑魚附著在上面攝食。而且鮑魚對水質要求更高,每週至少得換水兩次,每次換三分之一的水,保證水體流通。”
三人沿著灘塗走了一圈,張建國把每個區域的規劃、需要注意的細節都一一講清楚,還在筆記本上標註了具體的尺寸、設施要求。
林宇和王大春拿著本子,把重點都記下來,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隨時問,張建國也耐心地一遍遍解釋,直到兩人都點頭明白。
夕陽西下時,他們才往回走。
張建國看著眼前這片潛力十足的灘塗,笑著說:“按這個規劃來,先建兩個育苗池和五個養成池試試水,等技術成熟了再擴大規模。只要管理得當,明年這個時候,就能見到收成了。”
王大春攥緊了手裡的鐵鍬,眼裡滿是期待:“有您這話,我心裡就有底了!回去我就組織人挖池子,爭取早點把苗投進去!”
王大春忍住心裡的激動,搓了搓手裡的鐵鍬把,猶豫了幾秒,還是忍不住開口問:“張技術員,俺還有個實在問題想請教。按您剛才說的規劃,建育苗池、買苗、搭設施這些,預計得投多少錢啊?”
這話一出,林宇也停下了腳步,轉頭看向張建國。
雖然他之前幫王大春搭過話,但具體的投資數額,他心裡也沒底,畢竟海參養殖是個精細活兒,跟開加工廠的成本不一樣。
張建國聞言,從帆布包裡掏出筆記本,翻到之前記錄的頁面,指著上面的條目跟兩人算:“咱們先按‘小範圍試養’來算,不貪多,先建2個育苗池、5個養成池,再加上1個暫養池,這樣風險小,也方便後續調整。”
他一邊說一邊在本子上划著:“首先是土建成本,育苗池得建溫室棚,還要鋪保溫層和防滲漏膜,每個育苗池大概20平米,兩個下來連工帶料差不多得800塊;養成池不用建棚,但得挖深、修堤岸、裝進水口和排水口,每個100平米,五個算下來得1200塊;暫養池簡單點,挖個50平米的坑,鋪層防滲膜,大概200塊。這部分加起來,差不多2200塊。”
“然後是裝置和材料。育苗池得買加熱棒、增氧機,還有測水溫、測鹽度的儀器,這些是必需品,一套下來得500塊;養成池要投放空心磚、扇貝籠,還有進水口的濾網,大概300塊;另外還得準備點消毒用的石灰、高錳酸鉀,算50塊。這部分加起來550塊。”
張建國頓了頓,又指著另一行字:“最關鍵的是苗種成本。現在海參苗按規格算,咱們選3厘米左右的小苗,成活率高,一尾大概1毛錢,2個育苗池先投5000尾,就是500塊;鮑魚苗選2厘米的,一尾2毛錢,暫養池先投2000尾,就是400塊。苗種這部分總共900塊。”
“最後還有餌料和雜項,前期喂的浮游藻類,後期的配合飼料,再加上平時換水、維護的零星開支,前三個月大概得300塊。”
他把本子合上,抬頭看著兩人:“這麼算下來,前期總投資差不多是2200+550+900+300=3950塊。當然,這是保守估計,要是想把設施弄得再完善點,比如給養成池裝個簡易的水質監測儀,可能還得加個百八十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