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進士三千

第75章 周良弼行禮

說到駢文,大家想到的多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或者是駱賓王的《奉天討武曌檄》: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這種文章要麼寫景,要麼寫事。

但對於問題的深入討論,確實是駢文很難處理的一個短板。

不過……

陳凡卻在另一世時看過一篇德國人寫得文章。

這篇文章是漢學家專門研究《老子》的,上面說道,《老子》這本書中,經常會出現一種句式……鏈式句。

什麼叫鏈式句?

就是上面用對仗的聯句提出問題,再用下面一聯回答問題。

“鏈式句?從沒聽過?”

“是啊,我也沒聽說過!”

“是不是唬人的?”

……

所有人都在竊竊私語,對這個新鮮的名字持有保留的態度。

陳凡笑道:“所謂的鏈式句我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其實還是藏在剛剛公孫鞅的故事中。”

一句句鏗鏘有利的對仗排山倒海一樣壓了過來,那麼秦國的保守派甘龍會不會進退失據呢?

沒有,反而,甘龍這個老頑固接下來的反駁也相當精彩。

“他的反駁,也就是我今天所說的鏈式結構。”

甘龍說的第一句話是:“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

聖明的統治者都會因勢利導,既不會移風易俗,也不會革新變法。

第二組對仗是接著上面那句話說得:“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意思是說,因勢利導才能事半功倍,誰都不費力,不會把社會搞得雞犬不寧。

連線起來兩句話形成了甘龍的觀點……因勢利導才是人間正道,社會是一個複雜龐大的東西,執行了這麼久,慣性是很強大的,如果非要跟這個慣性跪著幹,變法的人註定沒有好果子吃。

聖人不易民而教……問題。

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結果。

甘龍的兩句話特別值得注意,他講出來的兩組對仗已經構成了基礎的駢文結構。

第一組對仗丟擲兩個命題,上聯是命題甲,下聯是命題乙。

到了第二組,上聯承接命題甲,下聯承接命題乙。

這就是鏈式句。

一旦有了鏈體結構,對仗的句式就可以連綴成議論文體了。

陳凡總結陳詞:“所以在下認為,在經義中,適當運用駢文鏈式結構的句式,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周良弼聽到這,眼睛亮晶晶地看向陳凡,他真的沒想到,陳凡的這個觀點有理有據,聽起來就十分可行。

楊廷選也剛剛任官,讀書備考的日子歷歷在目,所以他對陳凡剛剛的話比周良弼感觸更深。

是啊,想要寫出一篇好文章來,點睛之筆最為關鍵,這可是文章的加分項。

本來一篇普通平庸的文章,說不定就能因為一句話而被考官看中,從而改變被黜落的命運。

服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