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進士三千

第74章 古文和駢文

可是這個技巧他能說嘛?

不能,一是這個時代經義文章還沒有人想過集中出版。

那些蒐集鄉試、會試中式的文章集選也沒有誕生。

只有一些詩文傳家的家族才有家中前輩幫忙收集的一些文章,但那個體量也很有限。

而且,雖然周良弼問的是“術”,但教人家孩子投機取巧可不好聽,這種事,能做不能說啊。

不過,這倒是提醒了陳凡,這行現在沒人幹,那自己為什麼不能幹?

這年頭什麼錢好賺?

孩童、婦人、學生啊。

到時候自己從商城裡挑選些時文集,然後一版、二版、精裝版、作者親籤版……,翻著法子賣,那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至於周良弼的問題,科舉還有沒有取巧的辦法?

陳凡還真就知道一個。

那就是他剛剛所說的華麗辭藻型文章。

想到這,他笑著對周良弼道:“大人,確有其法,似可學公孫鞅其人。”

公孫鞅就是商鞅,周良弼、楊廷選和錢琦等人全都詫異地看著陳凡,不明白,問的問題明明是經義文章,怎麼突然一杆子插到了法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鞅那裡去了。

“《通鑑》有載:顯王十年,壬戌,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

“衛鞅言於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苛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甘龍曰:不然,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這段話,左傳、史記、通鑑皆有載,在場只要是混過科舉的,都是聽說過的。

楊廷選首先皺眉不解道:“陳夫子,爾語此言,何意?”

剛剛這段話是公孫鞅得到秦孝公的器重之後,準備開始變法,這讓秦國的一些守舊派很不高興。

民意洶洶,該怎麼辦?

公孫鞅對秦孝公說了三句話。

每一句都是格言警句。

第一句: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老百姓啥都不懂,凡是開創性的工作沒必要考慮民意,事情辦成了,我們有好處,他們也有好處,大家可以一起享受勝利果實,老百姓自然無話可說了。

第二句: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以德治國當然要順應民意,但如果以“大德”治國,那就不能考慮民意了。

這句話就像經營一家飯鋪,成功的經驗不能等比例放大,應用在金陵的大酒樓身上,這個成功的經驗就不一定好使。

第三句:聖人苛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君主以強國為目的,能到到這個目的的辦法就是好辦法,那如果舊的政策不能強國,那就必須捨棄。

陳凡將這三句經典,以及自己對這三句話的理解一一道出,隨後他笑著開口道:“其實《史記》中,公孫鞅的【金句】更多。”

“比如:疑行無名,疑事無功”。

做事要果決,只要心裡有糾結,那這個事情肯定辦不成。

“比如: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

如果你比大家都高明,都有遠見,那你必然被大家排斥。

“再比如: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

蠢貨就連已經完成的事情都理解不來,智者對於還沒有開始的事情就有了足夠的預見。

“府臺大人、縣尊大人,公孫鞅能得秦孝公信重,所言確實頗為動人。”

“那我斗膽請問二位大人,公孫鞅這些話,為什麼這麼讓人動容?”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