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進士三千

第62章 古代公立學校的考試製度

真正的科舉入仕,講究的是“科舉必由學校”。

也就是說,只要你走科舉這條路,那等你考中秀才之後,除非你不準備往下走了,那麼,你就一定要進學校讀書的。

國家開辦的國子監、州府縣學相當於公立學校。

各地書院相當於私立學校。

但即使這些讀書人在私立學校裡讀書,名義上仍要在公立學校裡掛名。

那麼,假如一個人考中了秀才,然後就想:“我以後不考了,考個秀才,給家裡免除徭役就行!這樣,我連書都可以不看了。”

這種想法可不可行?

只能說:“白日做夢。”

學校的管理是十分嚴格的,在公立學校讀書的讀書人每日的學習內容跟後世的學生沒什麼兩樣。

地方學校生員除了學習經義,還要學習書法、算數、法律、公文寫作……。

有教學,那就必然有考試。

考試分為幾種,一種是月考和季考,用來督促檢查生員的學習進度,一般由地方儒學的教官、教諭主持。

比如明代的王廷相就曾說過:“教官每月將終,會集生員,當堂考試一次。其已成材者,《四書》、經義、論、策各一篇;未成材者,《四書》、經義各一篇。初學,破、承、對句各三首。”

“每一季將終,提調官會集生員,當堂考試一次,出題與月考同。”

“凡季考之月,免其月考,考畢各較高下,書以小榜,於明倫堂張掛!”

這是公立學校的月考和季考。

這隻算的是小考。

除了月考和季考,公立學校還有歲考和科考。

這兩樣考試可就要了混日子讀書人的命了。

甚至可以說,這兩樣考試,決定著生員的榮辱和前程,故而十分受到讀書人的忠實。

歲考和科考是提學道提督學政時最重要的一項任務。

他在三年任期內要兩次按臨各府。

並且對各府與所轄州縣在學生員進行歲考和科考。

其中考試成績的優劣,決定了該生員能否升級或者加以懲罰。

而且,還決定了下一科該生員能否參加鄉試考試。

什麼叫能否升級?

州府縣學裡生員參加歲考後,會被提學大宗師按照考試成績劃分為六等。

一等:如果廩生有缺,可以充補。(廩生,生員中學習最好的,除了可以免除徭役,朝廷還會給予廩米,雖然不多,但節省些,也夠一個讀書人養活小家了。)

二等:給賞。(一般是幾兩到十幾兩銀子不等,一等同樣也享受這個賞賜。)

三等:如常。

四等:撻責。(州府縣學有專門的竹板子,考到第四等就要當眾被扒衣服,用竹板子抽後背,十幾下,沒有人身危險,但很失讀書人的體面。)

五等:降級(原本的廩生、增廣生降一等,附生降為青衣。州府縣學有三個層次的學生,一個是廩生,第二是增廣生,不發廩米,但免差役。附生則是諸生之末,不限名額,附生不準參加鄉試,但在科考中獲得一二等,就可以參加了。青衣:秀才的生員服本是藍色,專業名詞叫瀾衫,但附身考得不好降無可降,那就奪了你的瀾衫,讓你仍穿普通讀書人穿的青衫,總之在那個時代時很丟人的事情。)

六等:黜革。(一般不會給六等,人家考個功名不容易,除非做了很惡劣的事情。比如大逆、比如考試舞弊、比如犯了什麼事被地方官告到大宗師那裡,要求革除該生功名、比如你數次歲考不及格,全沒有學生的樣子。)

陳凡心中疑惑,自己一個童生,還沒經歷過歲考,你因為這件事找我作甚?

就在他疑惑之時,周教諭有些尷尬道:“吾有一侄,前次歲考腆列五等,奈何這小子原本的社學業已除名,故而發社無有去處,那小子與我分說,想來你這弘毅塾發社,還請陳夫子接納。”

(這章不是我水文,實在是很多人不瞭解古代真正讀書人的情況,將來這些事情,主角都會遇到,所以提前科普一下,讓大家對古代儒學有個基本的印象,省得很多事我寫出來,大家覺得有些莫名其妙。)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