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進士三千

第53章 引申

顧炎武曾經說過,“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

從這裡就能看出,八股文是科舉考試專用文體……經義的俗稱。

除了八股文之外,經義還有八比文、時文、時藝、舉業、帖子、括、程文、墨卷、房稿等等很多稱呼。

經義、經義,顧名思義就是這種問題專門用來闡述《四書》、《五經》中的義理。

在陳凡的上一世,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八股文應該分為八股。

其實,這完全是對八股文缺乏研究的表現。

自古以來,文無定格,所謂“八股”,原本專門針對經義中一種答題形式——兩截題的俗稱。

久而久之,便被不懂行的人覺得兩截題的這種答題套路就是經義的固定答題模式了。

這點從八股文的另一個名字“時文”就能看得出那些專家學者的謬誤。

時文者,時之所尚。

時尚的文章,文無定式,都是跟著潮流走的。

說白了,考試時,你若是一成不變,永遠按照上下兩截斷,一虛一實的定時來寫,在這個時代,那是要被人嘲笑的。

陳凡穿越過來時,這些東西他原本也不懂。

好在前主的記憶裡,似乎對時文這一塊非常重視,所以陳凡才對八股文有了些許粗淺的瞭解。

因為總不能讓讀書人們撅著屁股,趴在地上寫文章。

很快,參加《小子》這篇制藝的讀書人們便來到州學科考的考場。

考場很大,都是長排桌凳,桌子和桌子、凳子和凳子之間都用竹篾拴了起來。

這其實是一種防止考試作弊的辦法。

只要你身體微動,這種用竹條連線的桌子板凳全都會晃動起來,動靜極大。

真要到正式考試,一個應試者,若總是發出響動來,監考的考官可不會管你有沒有作弊,他會直接拿著一個朱鈴來蓋在你的試卷上,你最後考得再好,有了這個印,也要降一等。

閒話少敘,所有讀書人全都坐定。

陳凡坐下後,身邊還有很多人皺眉凝思,顯然還是沒搞清這小子出自何典。

可來這監考的州學教諭卻並不給眾人思考的時間,很快便安排僕役分發紙張。

眾人看到考紙只有兩張,頓時齊齊哀嚎出聲。

兩張考紙也就意味著沒有考紙,人家考得就是你臨機應變和對論語的熟悉程度,可不會給你思考打草稿的時間。

陳凡拿到考紙,先將題目謄錄在上。

這裡抄題,跟後世又有不同,題目的字型和大小,要跟文章中的一模一樣,絕對不能想當然,覺得題目的字就應該大,陳凡剛剛穿越時就犯過這種錯,最後被堂兄好一頓訓斥。

將題目謄好,陳凡開始正式構思這篇文章怎麼寫。

一篇好的經義,首先要有個好的開頭。

也就是八股文章中最重要的一點——破題。

破題之要,在於提綱挈領。

考官看到你的破題水平,就能知道你這篇文章大體的水平。

一場考試,幾百幾千張、最寬張的時候有幾萬張經義文章,考官不可能一一看過去的。

所以,破題最為關鍵。

陳凡的思維回到題目中。

曾子臨死前,為什麼要把弟子叫到身邊,給他們看自己完好無損的手腳?

陳凡覺得,儒家以仁孝為先,所以何為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損為孝。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