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進士三千

第529章 好大的陣仗

有一說一,雖然陳凡為了家鄉,跟寧波府的“教學天團”據理力爭。

但在歷史上,淮州府還真沒有什麼跟寧波府好比的地方。

寧波府在儒學上,宋以前並沒有什麼耀眼的地方,但是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這地方好像開了掛一樣。

在另一個時空中,不僅出現了楊簡、袁燮這樣的心學先驅,也出現過王應麟這樣的經史大家。

就連心學聖人王陽明,他雖然出生在紹興餘姚,但也是長期在寧波講學的,其人不僅開創了“陽明心學”,而且還圍繞著天一閣周邊搞出個“月湖心學圈”,出現了不少心學名家。

寧波府後來也出現了不少名人,比如浙東史學的創始人黃宗羲,地方史學的開創者全祖望。

跟寧波一比,淮州府還真是“星光黯淡”。

“就是因為這些書院的山長,總是趴在老黃曆上不肯抬頭看!所以老夫才強行將他們拉來淮州府。”戴繼嘆了口氣,對陳凡道:“老夫與四絕先生乃同門至交,聽聞過不少陳山長的事,加上與太僕寺車公書信往來,也多聞弘毅塾之名,故而腆顏請張先生代為引薦,唐突之處,伏請見諒。”

戴繼在陳凡看來,是個十分奇怪的人,他對世家子弟如韓輯者,不卑不亢,正色以待;但卻對自己這個別省的讀書人十分客氣謙遜,說話甚至有些謙卑。

戴繼顯然看出了陳凡眼中的疑惑,莞爾笑道:“陳山長一定很好奇,老夫為什麼會對山長如此客氣?”

陳凡笑了笑沒有說話。

“《論語》有云\u0026apos;學如不及,猶恐失之\u0026apos;——寧波鄉試登科者,從天監朝每科三十餘人,可與杭州府比肩,可到了如今,登科者一年不如一年。老夫每閱《登科錄》,見浙東學子姓名漸稀,如觀月湖書院古柏凋零,枝幹雖存而新葉不生…”

這時,戴繼突然忽從懷中取出一卷泛黃名冊,指尖撫過密密麻麻的小字:“這上面三百七十六人,是近十年寧波落第秀才的名錄。他們中有像慈溪楊氏子這般,三代不第而投海;有餘姚沈氏女,鬻田供夫讀書反被休棄…”

《孟子》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戴某無能,竟使英才淪為朽株!

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估計很多人會覺得戴某是為了九年大計考滿升官,但老夫年過半百,仕宦之心漸熄,為今所想,不過是在任時……

戴繼的聲音忽然低了下來,指節叩在那捲名冊上,發出沉悶的響聲。雪後的陽光將他的影子投在青磚地上,像一株被風雪壓彎的老竹。

“……不過是讓那些年輕人不會因為寧波官府、書院的顢頇無能而落榜。”

聽到這話,在座的陳凡、海鯉、張邦奇、韓輯等人全都沉默了。

陳凡也終於明白,一向眼高於頂的韓輯為什麼會這麼尊重戴繼。

……

書院中,馬九疇帶著一眾寧波書院的山長走在剛剛掃完雪的青磚小路上。

“諸位先生,這是四書堂!對面是五經齋,但我弘毅塾,不以四書五經分齋!”

“哦?那是以什麼分齋?”楊來賢好奇看向馬九疇。

馬九疇笑道:“自然是以學童的學習進度分齋,不過昨夜大雪,學童們都在遊息所掃雪。”

王鎬哂笑道:“你們書院難道請不起雜役?怎好叫讀書人掃雪?”

馬九疇恭敬道:“回宗周先生,這是山長的意思,山長說,少年體魄,當如青松傲雪。掃雪非為勞役,乃是練其筋骨,礪其心志。!”

王鎬聞言不說話了,一旁的楊來賢笑道:“陳山長還真是有辦法。”

周圍一眾寧波書院的山長全都笑了,也不知道他們是發自內心的認同的笑,還是對陳凡所言不屑一顧的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