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來賢想了想,也不得不承認王鎬確實家學淵源,說得沒錯。
就在眾人好奇陳凡會引用《孟子》還是《詩經》時,所有人都沒想到,陳凡道:“這句話很有意思,我覺得想要講透這句話,要從《楚書》中的一句話說起。”
“《楚書》?”
“這另闢蹊徑闢得也太遠了吧?”
“有意思!”戴繼笑著,對身邊的韓輯道,“這解元郎不一般吶。”
《楚書》有云: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陳凡聲若洪鐘,響遍塾堂每一個角落。
“這兩句話,是記載在春秋時楚國國史上的名言。原文淺顯,我想我就不用解釋了,你們一聽便能明白。”
“關於【惟命不於常】咱們先放一放,我給大家講幾個故事。”
陳凡的課就是這麼有意思,一聽說有故事聽,不僅學生,就連塾堂最後旁聽的老頭子們也全都好奇起來。
《大學》在說道“治國平天下”時,就轉入了“為政在人”的大要。
陳凡侃侃而談道:“曾子從這裡起,引用的都是他以前時代的歷史經驗作為說明。”
“在曾子那個時代,楚國是南方新興的強國。楚國的名相,如令尹子文,孫叔敖等人,都是一代名賢。”
“楚國當時人才輩出,代表了當時南方楚地文化特有的象徵,有名的道家人物,如老子、莊子,在當時來說都算是楚人。”
“還有《離騷》的作者,你們大家都認識……屈原,對不對!”
聽到熟悉的名字,眾學童齊聲回道:“聽過!”
陳凡點了點頭:“曾子在《大學》中引用了【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這句話說明什麼?說明當時南方的楚國文化,已經可以與中原的華夏文化、河洛文化並駕齊驅,也已經為當時的儒家先賢所重視了。”
“但是,我今天不是來給大家講楚國文化的。”
一聽這話,聽得興致勃勃的眾人疑惑出聲。
韓輯忍不住問道:“那陳解元為什麼講這段?”
陳凡笑道:“因為春秋時,有一個人也引用了這句話,他對他的主公說【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陳凡這麼一說,學童們還好,可寧波山長們更疑惑了。
怎麼越岔越遠去了。
【亡人無以為寶】這句話學童們可能沒聽過,但他們卻不可能不知道。
這是春秋諸侯中第二位霸主晉文公的名臣舅犯所言。
晉文公因為晉國內亂,流亡諸國十九年,終於能回國繼位,勵精圖治後稱霸諸國。
當他在外流亡時,追隨他的名臣中,舅犯就是其中之一。
舅犯單名一個“犯”字,因為他是晉文公的舅舅,所以後來就以“舅”為姓,叫做舅犯。
明白了這個故事,便可知道舅犯所說的“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的意思。
也就是說,我們在外流浪十九年,依靠什麼法寶才能在這世間立足呢?
唯一的法寶就是仁人君子同心一志,親密無間的團結在一起。
可是,這跟【惟命不於常】又有什麼關係?
【這一段講課可能還要花個一兩章!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看這種。因為四書五經講多了,換換口味,換講史學。不,應該是讓陳凡換講史學。】
【還有,我想請問,有沒有讀者跟家人一起看這本書的?我很好奇。之前還有朋友說,跟他的父親一起看這本書。很好奇在年齡大一些朋友眼中,這本書合不合他們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