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進士三千

第532章 小子有二千石之望

聽到這,在場的山長們和學童們都已經知道陳凡這是在講《大學》了。

《大學》裡,很多篇章都是引用。

比如之前周炳先所問的《惟命不於常》,這是引用的《康誥》。

陳凡所說的“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引用的是《楚書》。

《大學》的原文是,《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翻譯過來就是,“天道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道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善當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

陳凡笑道:“我知道,其實炳先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

“但是!”陳凡繼續道,“接下來,曾子又引用了《秦誓》,來為這段話加以佐證。”

“在我看來,《秦誓》的引用,才真正說透【惟命不於常】這個觀點”。

“下面我們不說《大學》,我們聊一聊史書上的故事,秦繆公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你們已經讀史半年多,應該都聽說過這位春秋時期的賢王,誰能來說一說秦繆公身上發生的故事?”

謝東陽第一個舉手:“剛剛舅犯說那句話時,就是晉文公的父親去世,秦繆公派遣使者,說要派兵護送晉文公回到晉國繼位。”

眾書院山長聞言,眼睛頓時一亮,紛紛朝謝東陽這個少年投來欣賞的目光。

這個故事是講重耳在外面逃亡期間,這是為了避開國家的內亂。後來晉獻公去世,秦國的秦繆公就派人去重耳那裡弔喪,而且告訴他,現在晉國發生這個大喪事,這種時候很可能失去權位,也很可能得到權位。

雖然你在居喪當中,但是流亡不可以太久,得國的時機不可以錯失掉,你要好好的去策劃。

言下之意是提醒他,現在回到晉國奪回政權正是時候。

當然秦繆公派人去給他弔喪、說這番話,也是試探重耳。重耳就把這段話告訴他的舅父子犯。舅犯跟他講,你還是去辭謝他的好意,你告訴他,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寶貴的事物(無以為寶),只有愛自己的親人才是最寶貴的事物(仁親以為寶)。

朱子這裡講,「仁,愛也」,就是愛自己的父母,這是寶。舅犯就跟他講,說父親去世是何等悲傷的事情,怎麼能夠藉著這種事情來圖謀自己的利益?如果是這樣做的話,我怎樣向天下人解釋?舅犯勸重耳還是去辭謝秦穆公的好意。

於是重耳就把這番話跟這個來的人講了,講完以後,就一直磕頭,但是並沒有拜謝。

來的這個人回到秦國,秦繆公就問,重耳怎麼說的?

來的人就把重耳這番話轉告給秦穆公,是說:感謝貴國國君好意來弔喪,來問候我這個流亡在外的臣子。現在父親去世,我不能夠親身在靈前悲哀的哭泣,卻讓貴國國君為我的將來擔憂。

父親去世是何等悲傷的事,怎麼可以還有其它的居心,那豈不是玷辱了貴國國君的恩義?秦繆公聽了之後就點頭,然後問,那他還有什麼表現?來的人就說,他說完之後就在那裡磕頭,而沒有像居喪的主人那樣來拜謝,哭了之後就站起來,站起來後也不再跟我講任何私話。

秦繆公聽了之後就點頭,很感嘆,他說,公子重耳真是仁厚,他叩頭而不拜謝,是他不以繼承人來自居;他響應完了我們的話之後,哭著站起來,這是表示他對父親的愛慕、懷念;站起來之後就不再跟客人說話,這說明他完全沒有藉此機會圖謀私利的念頭。

後來,重耳果然成為一位心懷大志的政治家,經過一段周折之後,他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而且是勵精圖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就是晉文公。

那麼為什麼謝東陽說的這段秦繆公的故事會得到眾人的讚賞呢?

因為從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到,人只要有德行,便會得人心,大家就會對你產生仰慕、尊敬、擁戴。

“很好啊!”陳凡又問道:“還有誰能講出秦繆公的故事嗎?”

接下來,王瑛幾人又說了羊皮換相,蹇叔哭師、失馬贈酒等故事。

陳凡非常滿意,在場的戴繼等人聽得十分認真,其實這些故事對於他們而言,已經再熟悉不過了。

若是一個成年人給他們講這些故事,他們會聽得很不耐煩。

但偏偏就是在場的這些半大孩子講,讓他們聽得十分專注。

這個年代的大梁,官宦人家或者是飽學之士,他們當然知道“以史為鑑”的道理,也十分重視子弟的史學教育。

可在以科舉為目的的書院中,弘毅塾還能這麼重視史學教育,一個個學童張口就是春秋典故,這對於這個年代的讀書人而言就十分難得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