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好像另一個時空,所有人都在搶攻語數外,突然有個學校,除了語數外之外,還很重視體育,這就很讓人感到意外。
陳凡聽他們講完後笑道:“還有補充嗎?”
學生們不開口了。
其實關於秦繆公的故事,他們知道的還有很多,但在場的學童都已經明白,陳凡需要的秦繆公故事,是要圍繞著“惟命不於常”這個主題來闡述的,他們想不到還有相關的故事,所以都主動不開口了。
陳凡笑道:“好,那我今天再講一個故事。”
“於是,繆公退而問內史廖曰: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之奈何?”
陳凡說出這番話來,在場的所有人眼前一亮。
這一段說的是秦繆公和西戎的賢臣由余對話之後,回到內宮,就對他親信重臣廖說:“我知道古人說過,鄰國境內有了聖賢之人,那才是敵國真正值得憂慮的事情。現在看來,由余是西戎的大才,對我們秦國的危害頗大,是我們秦國的隱憂啊,你怎麼看?”
內史廖於是便給秦繆公出了個主意。
他的辦法是,先給西戎王派遣一幫擅長文藝工作的女青年,一定要能歌善舞,使得西戎王沉浸在酒色之中。
然後再特別推薦由余這個人,要西戎王提升他的權位,這樣,西戎王就對由余產生了戒心。
最後再多挽留由余待在秦國的事件,不要讓他馬上回國,拖延了他原來規定的出使時間。
這樣一來,西戎王一定會責怪由余,懷疑他又二心。
秦繆公聽了內史廖的建議,立刻照搬。
於是秦繆公留下由余,坐在一起的時候,便和他相隔不遠,有時候還故意靠近由余,同坐一排,吃飯的時候,還把自己好吃的菜送到由余的面前,請由余吃。
順便還問了問他西戎的地理形勢和軍事佈置的情形。
這段時間裡,內史廖已經送了一幫文藝工作者去了西戎。
等由余回去的時候,看到了西戎王如此墮落,便幾次勸諫,可西戎王怎麼也聽不見勸諫。
這時,秦繆公的使者又去了西戎慰問由余,邀請他到秦國來。
由余衡量局勢後,知道西戎必然會失敗,不可久居,於是便投降了秦國,秦繆公始終用上賓之禮待他,問他征伐西戎的戰略,不超過一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陳凡講完這段故事後,笑著對眾人道:“現在大家是不是覺得曾子所說的【唯任人,為能愛人,能惡人】以及【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便可以很好的理解了?”
他的目光轉向周炳先:“炳先,【惟命不於常】你現在懂了嗎?”
周炳先連連點頭:“回夫子,炳先懂了。炳先覺得魏武帝不如秦繆公。”
本以為這個話題就要結束了,聽到這話,戴繼和一眾山長的好奇心又被勾動了起來。
楊來賢忍不住問道:“魏武雄才大略,為什麼在你眼中卻不如秦繆公?”
周炳先道:“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上說:“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聞之,追殺此使。”
楊來賢聽到這話,驚訝非常:“小子有二千石之望。”
【秦繆公就是秦穆公,在古代漢語中,“穆”和“繆”(讀作mù時)可互為通假字,均含“莊嚴”“美好”之意。先秦文獻中常見此類用字差異,如《史記·秦本紀》稱其為“秦穆公”,而《左傳》等典籍偶作“繆公”。】
【《史記》明確使用“秦穆公”,使得這一寫法成為主流。但漢代以前文獻因傳抄或方言差異,多存在“繆”的寫法。】
【清代學者錢大昕在《廿二史考異》中指出,“繆”為“穆”之假借,實無區別。現代史學界普遍認同這一觀點。因為陳凡引用的部分經典中使用了【秦繆公】,故而本文用【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