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進士三千

第517章 醫學院初設

自從弘毅塾重新開講以來,最讓陳凡擔心的女子學院反而意外的有了不錯的開始。

除了教授四書五經的弘毅塾與女子學院之外,其它預先策劃的各學院,這段時間以來一直都處於閒置的狀態。

別武學,現在南直因為蘇時秀的支援,已經決定,武舉考核就採用泰州團練的辦法。

雖然泰州團練的辦法也是圍繞武力、戰術和軍事理論三個方面展開,但考核的內容在陳凡看來實在太過古老。

例如武力方面的考核一共有四項,一是基礎體能,二是騎射、三是步射、四是刀槍器械。

其中器械裡壓根沒有越來越流行的火器射擊這個專案。

其它如軍事理論考試。

所謂的軍事理論考試,其實就是背書考試,考生要在限定的時間內默寫出《孫子兵法》等節選內容。

按照陳凡之前的設想,在這一個科考試中,考生應該結合案例,以策論的形式分析戰略走勢。

因為武舉是考察武官的考試,如果一名武官對戰略沒有基礎的研判,在戰術上當然無從下手。

你都不能理解形勢的錯綜複雜,那在戰場上就只能死板、教條的執行上峰佈置的戰術任務,而不能臨場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如何在完成軍事任務時,更好的貼合戰略的需要。

這一科除了策論之外,在陳凡看來,不應該死板的默寫兵書,而是根據兵書出題,解決戰場實際問題。

這樣一來,這一科既考察了武舉考生的戰略思維能力,又考察了考生的戰術研判能力。

可能有人會說,你一個武舉考什麼戰略思維,那都是高階軍官應該考慮的問題。

事實上,在大梁,沒有所謂的“高階軍官”,受限於體制制度和軍官識字率的問題,領兵的大多都是蘇時秀這種文官。

陳凡的設想,就是要透過武舉,打破文官對軍隊決策層的壟斷,要透過武舉培養出職業軍人,不然,以文御武,永遠都是一個死迴圈。

在陳凡的構想中,武舉中另外兩個最重要的考點,一是負重奔襲,二是火器操作。

不管戰爭形勢怎樣發展,陳凡相信,軍隊的大範圍機動能力,永遠都是必考的專案。

而火器,則是代表了未來戰爭的發展方向。

可惜,他的設想,暫時只能束之高閣。

武學的發展,還需要機遇的產生。

但在醫學院上,陳凡已經有了想法,因為這些日子鄭奕的病情,陳凡跟王照越來越熟,他跟王照討論過醫學院的事情。

王照是蘇州人,國初時因為戰亂,舉家從蘇州搬遷至海陵,他本就是醫學世家,一輩子又無兒無女,早就想將自己一身的醫術傳以後人,但還是那個問題。

這年月,大部分人都不識字,就算識字,系統讀過書的人也不多。

陳凡的想法是,由弘毅塾教授公共課程,這公共課程首先是學習儒學經典。

為什麼學醫也要學四書五經?

因為大梁的醫者需要首先研讀《內經》、《傷寒論》等古籍,文學功底首先便決定了其理論理解的深度。

王照家本就是“醫儒傳家”的家族,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要學習基礎算學,藥物配伍劑量的計算,比如“君臣佐使”比例問題等等,都需要基礎算學的支撐。

還有自然科學與本草學。

藥物識別需要植物學基礎,針灸經絡需要人體解刨的關聯,當然這時代不可能提供大體老師,不過華夏先人已經給想了辦法,醫學生入學時,每日都會有木偶模型替代真正的人體。

其餘文化基礎課、倫理律法課、實踐醫療實習、野外生存訓練都是陳凡給醫學院設計的基礎課程。

王照聽完陳凡的設想後,與陳凡一拍即合,不過他也提出了意見,自己的正德堂經營多年,多少患者都是衝著他和正德堂的名聲而來,他不可能直接關了正德堂,甩下兩個徒弟,就搬去弘毅塾只管教學。

陳凡聽完後笑了,另一個時空中,醫學院中知名教授、博導一邊搞科研、一邊坐診、一邊教學都已經見怪不怪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